39健康

老人骨松“上下转动”4招保骨

  调查发现,台湾65岁以上老人,平均约每5位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医师指出,男性若罹患肌少症,骨松风险较一般人高3倍,女性更高出12.9倍,若轻忽不积极运动,将导致骨质流失加快、容易增高骨折致死风险,因此建议应多利用“上、下、转、动”保骨4招,远离肌少、骨松阴霾。

  台大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詹鼎正医师指出,“肌少、骨松、骨折”是影响老人健康的3大危害,其中肌少症是1种症候群,基于各种肌肉质量及功能的测定,定义为骨骼肌质量的流失,及肌力或肌耐力的下降,临床测定,包括男性手部握力小于26公斤、女性小于18公斤,每秒钟行走少于0.8公尺。

  蜗牛速、软脚虾、奶油

  一般而言,“蜗牛速、软脚虾、奶油手”是年长者临床常见现象,尤其是“住院、体重掉得快、偏瘦(BMI<20)”的老人家,更是肌少症高危险群,不仅会增加跌倒、骨折机率,进而卧床或住院,行动受限,更容易加重肌肉流失速度,提高死亡风险,千万不可小觑。

  有鉴于台湾高龄化社会浪潮,台塑关系企业暨王詹样公益信托与台湾“骨松学会”合作,进行骨质疏松症防治与高危险群健康促进研究计画,研究发现,骨松高危险群如接受辅导,积极介入营养和运动,可以有效预防骨松、骨折发生。

  电玩介入 吸引老人运动

  计画总主持人、台大医院骨科部主任杨荣森表示,计画有4个子计画,其中之一为以电玩介入吸引老人运动,在基隆里民中心以电玩介入老年人运动。有别于以往的重复单调动作,这套电玩有如跳舞机,生动活泼有趣,让老人乐于继续运动,运动不再枯燥乏味。

  研究发现,透过电玩Xbox360复健训练肌力,每天15分钟电玩运动的老人,体适平均提高14分,不仅增强年长者核心肌群,还能改善肌力、训练平衡,预防跌倒。

  另1项子计画在台大北护分院进行,定期而持续运动介入3个月后,受试长者平均行走速度提升8%,惯用手握力也从17.3公斤增加到18.8公斤,惯用膝伸肌力增加25%。而在高雄区域的子计画也发现,藉由体适能介入训练,让年长者肌力灵敏度明显获得改善。

  保骨4招 上下转动

  1.上:上肢举重、开合运动,可用家中可得的保特瓶、米袋增重辅助,训练手臂肌肉。

  2.下:下肢抬腿、肌力平衡,训练腿部肌肉。

  3.转:左右转体运动,训练手臂、肩膀、腰部与背部肌肉。

  4.弯:脊椎关节的弯体运动,训练手臂、肩膀、侧腰与背部肌肉。

  【医师提醒】:台湾65岁以上老人近270万人,其中50万人罹患肌少症,临床研究证实,不运动才是影响肌肉退化的关键,特别是负重运动能使肌肉分泌酵素,进而促进骨骼肌的增加,并能减少肌肉及骨质的流失,减少骨折发生致死风险。

2014-11-11 00:11:26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魏文鑫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红蓝光激光治疗仪有效果吗
红蓝光激光治疗仪通常是有效果的,在皮肤科疾病治疗及皮肤美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前需进行详细的皮肤检查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以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红蓝光激光治疗仪利用了红光和蓝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红光波长较长,一般在630nm-665nm,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可深入皮肤组织,作用于细胞线粒体,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性,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更多胶原蛋白。有助于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供应。蓝光波长一般在415nm-420nm,穿透较浅。能被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卟啉吸收,产生单线态氧,破坏细菌细胞膜等结构,有效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同时可调节皮脂腺分泌,减少油脂分泌,从而改善痤疮问题。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红蓝光激光治疗仪对于多种皮肤问题疗效确切。在痤疮治疗上,无论是炎症性痤疮还是粉刺,都能通过蓝光杀菌、控油以及红光抗炎、修复的作用,使痤疮症状明显减轻,炎症消退,皮损愈合。对于皮肤老化问题,红光刺激胶原蛋白增生,能改善皮肤松弛、粗糙等状况,提升皮肤紧致度和光泽度。在治疗皮肤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红蓝光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可减少感染风险,加速伤口愈合。治疗时要规范操作,佩戴好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治疗后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阳光直射,可适当使用温和的护肤品。如出现轻微红肿、干燥等现象一般属正常,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