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青壮年存骨本不能光补钙

  只不过是轻轻滑倒,用手撑一下,手腕居然就骨折了?明明正值中壮年,却已经出现弯腰驼背、身高变矮的迹象,当心是骨密度不足的警讯。若等到年纪大,骨质疏松症上身,才想到要“保骨密,防跌倒”,往往成效有限。

  人类骨骼主要由皮质骨及海绵骨所构成。外层的皮质骨像铜墙铁壁比较坚固厚实沉重;内层的海绵骨,则由许许多多小小的骨小梁连接起来,类似钢筋梁柱比较轻盈富有弹性。

  而骨骼的两端比较膨大,目的是让肌腱有较多的位置可以附着,而这些膨出的位置,为了减轻重量及提供肢体活动弹性,会含有较高比例的海绵骨,但缺点是骨小梁有很多孔隙且质地较松软,一旦骨质密度流失、疏松,再加上碰撞、跌倒等外力,就有可能会骨折。

  举例来说:大腿的股骨连接骨盆腔的髋关节,以及脊椎、腕骨,都是临床上较常容易因骨质疏松症而发生骨折的位置,这些部位,海绵骨的比例,也都比较高。

  为何中年人的骨骼保健会如此重要?本周由专攻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杨荣森医师,分享“有效存骨本”的关键养生之道。

  髋关节不好,严重影响老年行动能力

  俗称“大转子”的髋关节,是连接大腿股骨与骨盆腔的重要枢纽,只要髋关节出现异常,就连好好站起来,都会出现很大的困难,而有卧床、无法自主行动的可能性。

  女性的髋关节疾病,大多与骨质疏松症有关,平时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可怕的是若跌倒时,侧边的髋关节着地,常会剧痛到站不起来,也无法行走。

  台湾男性常见的髋关节炎,则与骨质疏松症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跟饮用高酒精含量的烈酒,使得骨骼缺乏血液及养分的供应而引起髋关节坏死。刚开始时,可能会发现走久了,髋关节会有闷闷的疼痛感,休息后可恢复,有一部分患者是以腰痛来表现。

  而许多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脊椎骨折,就算没有跌倒、外伤,也会出现弯腰驼背,身高变矮的现象;有些严重骨松的患者,年老时,脊椎根本无法挺直,肋骨就像直接跨在骨盆上,易导致穿衣困难,腹部的内脏挤成一圈,易缺乏食欲,生活质量会下降很多。

  缺蛋白质、荷尔蒙,纸片人小心骨松逆袭

  由于骨质好不好,遗传基因占了七〇%的因素,若父母亲、祖父母、姑姑、阿姨等血亲有骨质疏松症时,表示天生骨本较少。若不想年长时,也饱受骨松折磨,青壮年时,就必须开始认真「存骨本」。

  千万别误以为吃吃钙片,就万无一失。骨骼的基本材料,包括有钙质及胶原,钙质可提供骨骼硬度及强度,胶原来自蛋白质,对骨骼的弹性很重要。骨骼的生长,还需要性荷尔蒙来促进,这也是缺乏性荷尔蒙的停经后妇女,容易骨质流失的重要关键。

  许多体型纤瘦的纸片人,常有骨质密度差的困扰,就是因为吃得少或肠胃吸收差,不只缺钙,也缺蛋白质,再加上本身的脂肪又少,缺乏胆固醇可转换成性荷尔蒙,来促进骨骼的生长。万一,又没有什么肌肉,可提供骨骼的保护及缓冲,很容易因一点点的外力、轻轻跌倒,就不小心骨折。维持健康体重,对骨质维持相当必要。

  健骨方程式:钙+维他命D+运动

  其实许多餐前小菜或甜品,象是海带、海藻、香菇及芝麻糊等的钙含量,都比大餐中的牛肉多。牛肉属含磷酸量较高的红肉,也会把钙从尿液带出去,不如吃含磷酸量、脂肪量比较少的白肉,像:鸡肉、鱼肉。

  饮食中的牛奶、起司、奶酪,含钙量高;带壳的虾、带骨的小鱼干,也属于钙含量较高的食物。但若是血脂异常、高血压痛风的患者,就要留意脂肪、盐分、普林较高的问题。

  油腻的大骨汤加食用醋,并没办法增加钙的释出,且环境中的重金属较易储存在骨头里,容易多喝了脂肪、重金属,却没办法得到太多健康的好处。

  同时,光是饮食中有钙质,也不够,钙质吃进胃肠道,要被小肠吸收,还需要维他命D来促进。维他命D是一种皮肤经由日晒,就可以自行合成、制造的荷尔蒙,但现代人穿衣服经常包紧紧,只露出一点点的肌肤,为了怕变老、变黑、得皮肤癌,也经常会擦高防晒系数的防晒油。约有半数的国人,体内维他命D不足,建议每天应该露出手脚,先晒个三十分钟,再擦防晒油。若有缺乏的现象时,可每天补充七百到八百国际单位(IU)的维他命D。

  当人体有足够钙质吸收时,可维持骨骼里的钙质,不因缺钙而被提领出来。但若想多存骨本,把钙质存进骨骼里,一定还要加强荷重的运动,只要骨骼有受力,就能够刺激骨细胞运作,不必强调运动的爆发力,能有恒心跟毅力,经常做运动更重要。

  举例来说:肢体活动度不好的人,若勉强跳得很高,局部力量不均,反而容易让骨小梁产生裂痕,建议可视个人的体能状况及喜好,注意安全、量力而为,象是原地踏步、慢跑、跳绳,都是不错的运动选择。

  【延伸阅读】3步练就好骨质

  咖啡因,到底会不会让骨质流失?目前,喝咖啡已经不被列为骨质疏松的风险因子。只要不要天天酗咖啡,留意钙质的补充,一天喝1到2杯美式咖啡,无伤大雅。

  1.日常饮食,适量摄取海带、海藻、香菇等富含钙质的小菜比钙片好。

  2.日晒30分钟太阳再擦防晒,让人体制造维他命D,帮助钙吸收。

  3.每天做30分钟的载重运动,如:慢跑、跳绳、篮球,可多存些骨本

2014-06-29 01:10:54浏览1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肉毒素对面肌痉挛有效果吗
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短期内缓解症状,但效果非永久,需定期重复注射,而且可能引发肌肉力量减弱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患者的面部肌肉会反复发生痉挛或抽搐,给生活带来困扰。肉毒毒素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能够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使肌肉的过度收缩得到抑制,进而缓解面肌痉挛导致的不自主抽搐症状。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快捷,通常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并非永久性。其疗效通常可以持续数个月,之后症状可能会复发,需要重新注射。随着病程的延长和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可能会逐渐减退。此外,多次注射肉毒毒素可能会导致局部肌肉力量减弱、面部表情不自然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面瘫。在选择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的耐受性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等。对于症状较轻或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较为保守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然而,对于长期受面肌痉挛困扰且对肉毒毒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这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充分与专业医生沟通,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减轻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伤寒杆菌产生什么毒素
伤寒杆菌主要产生内毒素,在伤寒杆菌引发的疾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伤寒的预防,建议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避免饮用生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内毒素是伤寒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当细菌死亡裂解后会释放出来。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首先,内毒素可引起人体发热反应。其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发热,这也是伤寒患者出现持续性高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内毒素能够激活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低血压和休克等严重症状。同时,内毒素还会促使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进一步加重发热反应,并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发生改变。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还会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影响。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释放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在伤寒病程中,内毒素还可使肠道淋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和坏死,形成特征性的伤寒小结,严重时可引发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对于伤寒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隔离治疗,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杀灭伤寒杆菌。同时要注意对症治疗,如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以缓解内毒素引起的各种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破伤风杆菌在伤口表面吗
破伤风杆菌在受伤初期,伤口满足窄深、污染重等条件时,可能在伤口表面附着繁殖;但随着时间推移,未妥善处理会侵入深层组织甚至血液。若伤口及时清创,其在伤口表面的存在会减少。破伤风杆菌通常指的是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其生存和繁殖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厌氧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等。在受伤初期,特别是当伤口窄而深、创伤坏死组织多,或者伤口被泥土、粪便等污染物污染时,容易形成厌氧微环境。此时,如果伤口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清洁,破伤风梭菌有可能在伤口表面附着并开始繁殖。这是因为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灰尘等,一旦伤口与这些含有破伤风梭菌的物质接触,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伤口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破伤风梭菌可能会侵入伤口深层组织,甚至进入人体血液。此时,破伤风梭菌可能不再局限于伤口表面,而是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外,如果伤口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清创处理,破坏了破伤风梭菌所需的厌氧环境,那么破伤风梭菌在伤口表面的存在也会大大减少。建议在受伤后,如果伤口过大,应尽快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清创处理。医生会根据伤口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消毒、清创和缝合措施,以破坏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环境,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根据伤口的污染程度和免疫史,医生还可能建议接种破伤风疫苗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进一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李晖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打破伤风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打破伤风最佳时间一般是受伤后24小时内,可降低感染风险。但影响打破伤风疫苗时间区间的因素有伤口类型、受伤环境、免疫状态及伤口处理情况等。如污染重、深窄伤口等感染风险高的情况,需尽快接种。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等自然环境中,当人体受到外伤,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严重时,破伤风梭菌可能侵入伤口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引发破伤风。因此,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及时中和可能进入体内的破伤风毒素,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然而,影响打破伤风疫苗时间区间的因素主要包括伤口类型、受伤环境、患者免疫状态以及伤口处理情况等。污染严重、深而窄的伤口,如生锈铁钉刺伤,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高,应尽快接种疫苗。在土壤、灰尘等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受伤,也需及时接种疫苗。未完成破伤风疫苗全程接种的患者,受伤后更应尽快接种疫苗。同时,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如彻底清创、消毒等,能降低感染风险,但仍需尽早接种疫苗以确保预防效果。针对打破伤风疫苗的时间问题,建议受伤后应尽快就医,由医生根据伤口情况、受伤环境、患者免疫状态等因素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并确定最佳的接种时间。平时还应注意避免遭受外伤,尤其是在使用尖锐物品和进行高风险活动时,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