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一起走过的日子

  记得第一次写《烹调知识》结缘,是在1993年的春天,那时我正在一家饭店学厨。一天偶然路过报亭被载有“翻锅技巧”的一期《烹调知识》深深吸引了,上面介绍的不仅有“翻锅初步”,还有诸如“花打四门”、“珍珠倒卷帘”等我闻所未闻的翻锅技法,又翻了翻感觉杂志虽不厚,内容却很实用,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学厨指南。于是,买来就成了我的第一本烹调类杂志。自那以后,薪金虽少,我几乎期期都买。总是首先翻找“烹饪自修学校”(现改版为“烹学园地”)的栏目,再转看其他栏目,甚至就连“技术顾问”的栏目也不错过,至今这些名师的名字还稔熟在心。从期期购买,到自费年年订阅。每每手捧杂志翻阅、精读,就如同一株干涸的小树苗,深深吮吸着甘甜的雨露一般如饥似渴。渐渐的书柜一角的《烹调知识》也长高了,一期期地增长着。期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体验了人生旅途上的酸甜苦辣,但每走一步,都有这份贴心的杂志与我同行。在烹饪类报刊杂志众多的今天,在我的书桌一角,总有她的位置。

  “需要就是一切,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出自山西的一个名人的话,用在《烹调知识》上是很贴切的。十多年来,与《烹调知识》从相识到相知。感觉《烹调知识》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烹调知识》就像一座正在振兴的古城,不断地在完善着自我,扩展着她的边缘。除了《烹调知识》固有的“烹学园地”、“创新菜点”、“家庭烹调”等传统名牌栏目外,诸如“饮食市场”、“餐饮管理”等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烹调”外延内容,在《烹调知识》中也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无疑这与杂志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们无不以读者计,想读者所想。凡是读者需求的,总能在《烹调知识》中得以解惑。《烹调知识》几乎涵括了厨者、家庭主妇、经理人等不同阶层烹调爱好者的需求。

  烹学园地,可说是厨者攀登厨艺高峰的好向导。

  创新菜点,可说是初、高级厨者磨砺的砺石。

  烹饪论坛,餐饮文化,是《烹调知识》文化品味和厚重的文化气息的体现。

  美食揽胜,美食趣谈,地方风味,是个食在中国,味在八方的美食家。

  编读热线,是与读者交流的良好平台。

  家庭烹调,是家庭煮妇进行快乐厨房的休闲吧。

  “厨技交流”、“异域风情”、“药膳养生”等等栏目都有精彩文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匆庸置疑,《烹调知识》更多地展现给您的是“海纳百川”的大气,而没有地域性的小气。同时也是喜好“烹调”人士一个很好的挑战自我的舞台。工作之余,我也试着投了几篇自己当地菜肴的文章,大都变成了铅字,让我颇感欣慰,是《烹调知识》圆了我一个厨者的“铅字”梦。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付诸文字,满怀希望的将稿件投入信箱,接下来是等待,直到送信人将一个大信封递到手中,急忙打开信封,迫不急待地寻找目录中的名字,眼前一亮,那一份喜悦是由衷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过而立之年。而《烹调知识》却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气质。我们并没有隔阂,我们一路同行,《烹调知识》依旧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烹调知识》像一根纽带,联络、启发和带动我们这些社会力量,一起去创造中国烹调饮食未来的辉煌。

(责任编辑:曾慧)

2008-07-21 21:51:00浏览1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