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九九重阳菊花香

  菊花原产我国,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初的菊为野生种,花为黄色,经历代长期的选择和栽培,菊花品种大量增加,花色纷繁。菊花区域分布非常广泛,除国内大量栽培外,在明末清初亦传入欧洲,又从英法两国陆续传入美洲各国,成为世界性的名贵花卉而深受喜爱。

  菊花色、香、姿、韵俱佳,除供观赏外还有食用菊、药用菊,价值也很高。菊花入药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当时的大文学家屈原在其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把菊花列为上品,日:“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揭示菊花有延缓衰老的作用。《风俗通义》载:“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谷水甘美,谷上左右皆生菊花。菊花堕于谷中,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居民三十余家,皆不穿井,日饮此水,无不长寿。上寿者一百三十余岁;中寿者一百余岁:下寿者也有七十岁以上。”清·郑板桥有诗云:“南阳菊水多奢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本草纲目》详细地叙述了菊花的食用:“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其苗可蔬,其花可啖,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中医认为菊花性凉,味甘苦,有养肝明目、疏风清热等作用。《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本草纲目拾遗》:“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菊花含有挥发油(主要是龙脑、樟脑和菊油环酮)、菊苷、刺槐苷、胆碱、水苏碱、氨基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B1和腺嘌呤、黄酮类以及微量元素硒、铬、镍、锰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菊花有抗衰老和调节心血管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等重要作用,确实是延年益寿珍品。

  菊花不仅可供观赏和药用,其应用广泛。菊花作蔬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现代人以菊入馔,能烹制出多种佳肴,而且各具地方特色,如广州的菊花三蛇羹、菊花烩三丝、菊花鲈鱼、腊肉菊花饼,杭州的菊花咕噜肉、菊花肉丝,北京的菊花鱼球,湖南的菊花竹笋汤,安徽的菊花鸡丝等。都是色、香、味俱全、别具特色的脍炙人口的名肴。下面介绍以菊花为原料的菜肴,供君选用。

  菊花蛇羹

  原料:菊花、冬菇、鲍鱼丝各50 g,猪肉丝和木耳丝各100 g,姜25 g,蛇肉150 g,陈皮10 g,精盐、白胡椒粒、白糖、料酒、鲜汤、胡椒粉、蚝油、淀粉各适量。

  制法:1 将蛇肉蛇骨分开,蛇肉洗净后蒸熟:蛇骨、姜、陈皮、白胡椒粒和适量清水一起倒入锅内,置火上熬成汤。

  2 将煮熟的鸡肉丝、猪肉丝、蛇肉丝、木耳丝、冬菇丝、陈皮丝和鲍鱼丝一起放入大碗中,加入蛇骨汤浸泡入味后,全部倒入炒锅内,下入少许料酒、精盐、蚝油和剩下的鲜汤,置火上烧热,出锅前加入少许白糖、胡椒粉和菊花,用淀粉勾芡即可上桌食用。

  特点:蛇肉肥美,菊花清香,味鲜肉美。

  菊花鸳鸯鸽蛋

  原料:鲜鸽蛋200 g,虾仁馅200 g,口蘑15 g,鲜菊花瓣100 g,料酒、酱油、葱各5 g,精盐2 g,味精1 g,鸡汤500 ml,胡椒粉1 g,香油3 g,干淀粉5 g,猪油250 g(耗约75 g)。

  制法:1 鸽蛋洗净放入冷水碗内,上笼蒸熟,取出放凉剥去壳:将鸽蛋一切两半,仰放平盘内,撒入干淀粉,把虾仁馅挤在鸽蛋上,用小刀压紧:口蘑用开水浸泡焖透,消除根蒂上泥沙,用盐软揉呈白色,切成片用清水泡上。

  2 锅上火入猪油烧热,有虾仁馅的鸽蛋炸至金黄色,倒入漏勺沥油;锅中留50 g油,下口蘑、鲜菊花瓣,加盐炒熟装盘,鸽蛋放中间;另将猪油烧至六成热时倒入料酒、胡椒粉、味精、香油、酱油和鸡汤调成滋汁,待油汁沸时放入葱花,将其浇在鸽蛋上即成。

  特点:外焦香酥,内嫩鲜美,四时进补。

  菊花熘鱼片

  原料:鲜白菊花50 g,鲜豌豆苗50 g,净鱼肉250 g,鸡汤200 ml,蛋清30 g,料酒15 g,精盐2 g,白胡椒面1 g,猪油75 g,香油10 g,姜末5 g。

  制法:1 菊花、豆苗洗净沥干水分;鱼肉切成片,冷水洗净沥干,放入盘内,加入盐、味精、料酒、蛋清和淀粉拌匀浆好:另取一碗,放入盐、味精、胡椒面、料酒、水淀粉、鸡汤拌匀调成芡汁。

  2 净锅内放猪油烧至五成热,投入鱼片滑透捞出:锅内再加50 g猪油烧热,放入姜末炒出香味,随即倒入芡汁,再将鱼片、菊花、豆苗翻炒匀后淋上少许香油,立即离火出锅装盘。

  特点:鱼嫩爽滑,菊味鲜香,养肝明目,祛老美颜。

(责任编辑:曾慧)

2008-08-21 16:53:00浏览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病因可能包括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胰岛素缺乏和环境因素。由于两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也有所区别。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1.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的组织、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无法正常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从而引发高血糖。建议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天主食中粗粮可占三分之一左右,多吃蔬菜,如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 2.遗传 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一种特征,可能导致某些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糖尿病,则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如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3.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可能诱发胰岛炎,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会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的症状。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可用于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通常整粒用温水送服,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并遵循医嘱使用。 4.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缺乏可能是由于胰腺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此时,身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治疗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例如使用短效或长效胰岛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 5.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加速其衰竭,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建议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每天瘦肉不超过100克,鱼类100-150克。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以降低糖尿病风险。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是几型超敏反应
1型糖尿病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Ⅳ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一般在接触抗原后24至72小时出现,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Ⅳ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另外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识别并结合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疲劳等。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升高,患者会出现频繁排尿以排出多余的糖分,同时感到极度口渴。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减轻和疲乏无力。 诊断1型糖尿病通常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胰岛素水平测定。此外,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C-肽测定,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短效胰岛素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一般在餐前注射,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患者需按医嘱使用胰岛素笔或其他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应定期测量血糖值,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1型糖尿病是几型超敏反应
1型糖尿病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Ⅳ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一般在接触抗原后24至72小时出现,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Ⅳ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另外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识别并结合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疲劳等。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升高,患者会出现频繁排尿以排出多余的糖分,同时感到极度口渴。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减轻和疲乏无力。 诊断1型糖尿病通常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胰岛素水平测定。此外,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C-肽测定,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短效胰岛素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一般在餐前注射,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患者需按医嘱使用胰岛素笔或其他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应定期测量血糖值,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