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对某些数字的偏爱是众所周知的。若要考证起来,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三”、“五”、“九”、“四”、“十二”、“三十六”等数字表现出强烈的爱好,举凡民俗乡规、典章制度、诗词歌赋之类,无不潜藏着这些数字的影响痕迹。不过历史发展到今天,国人不约而同最为喜欢的却是数字“八”,这当然是因为“八”乃“发”的谐音,长期穷怕了的国人谁不想趁改革开放迅速发家致宫呢?说来有趣,以饮食文化标榜全球的中国,在各地名菜名点、传统烹调工艺等方面也保留着“八”的诸多标记,这里不妨介绍一下。
周代“八珍”指淳熬(肉酱盖浇饭)、淳母(肉酱盖浇小米饭)、炮豚(烤乳猪)、炮群(烤小母羊)、捣珍(动物里脊肉捣制的肉脯)、渍(腌酒香牛羊肉)、熬(牛肉脯)、肝肾(网油包狗肝)。元代以后的“八珍”为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鹗炙、狸唇、熊掌、酥酪蝉。后来又衍生出“上八珍”(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中八珍”(鱼翅、银耳、果子狸、广肚、鲥鱼、哈什膜、鱼唇、裙边),“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荪、赤鳞鱼、干贝、蛎黄、鸟鱼蛋),“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狸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燕窝、鱼翅、大马参、鱼肚、龙骨、鲍鱼、海豹、海狗、或又谓:鲍鱼、海参、干贝、鱼翅、鱼肚、鱼唇、海蚌、对虾),“草八珍”(猴头、银耳、竹笙、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等。此外还有“迤北八珍”、“天厨八珍”、“动物八珍”、“植物八珍”等说法,真是五花八门。不过,如今上述“八珍”中有些食物,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算不得珍奇了。
(责任编辑: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