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很多调和油都是卖噱头

  “一瓶调和油,含有多种营养”,这是很多老百姓根深蒂固的观念,于是钟情于购买调和油。近年来,谷物调和油、坚果调和油、橄榄调和油等调和油的市场占有率直线上升。日前,业内人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调和油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营养丰富”。

  调和油里噱头多

  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大型超市发现,调和油不仅被摆在显眼位置,所占货架空间也几乎超过了传统油。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调和油卖得最好,价格区间也很大,“有人为健康,就买贵的,有人图便宜,啥也不考虑”,能满足各种需求。经比较,记者发现,同样重量的调和油,价格竟然可以相差近百元。

  记者在琳琅满目的食用油货架前,看到一片清新的淡绿色,走近一看全是“橄榄调和油”。记者随手拿起一瓶5升装的绿宝牌“橄榄+葵花调和油”,包装以绿色调为主,上面还印着4个油亮亮的橄榄。油桶侧面的文字介绍道:“特级初榨橄榄油与高品质葵花油的完美结合,易于人体吸收”,而配料表中却写着:“压榨葵花籽油、特级初榨橄榄油”。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配料表中排得越靠前,表明此成分含量越高,可见这款以“橄榄”作为主打宣传的调和油,本质上还是以葵花籽油为主,但价格上却高达109元,比单纯的葵花籽油贵了35元。

  “价格贵了不少,里面究竟加了多少橄榄油呢?”记者询问一名超市工作人员,对方却回答:“包装上没有注明,这个只有厂家知道。”记者仔细观察几款谷物调和油、坚果调和油后发现,配料表第一位均为比较廉价的大豆油,其次才为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而各种油所占比例都未注明。见记者满脸疑惑,超市工作人员直言:“您别买调和油了,实际上都是大豆油,里面加那么一点橄榄油、亚麻籽油什么的,其实都是噱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调和油的颜色看上去比传统油鲜艳,颜色真的来自调和吗?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不排除额外添加色素的可能性,有人做香油时就会额外加点酱油,给油染上焦糖色。记者随即在购物网站上搜索“调和油色素”,果然出现相关产品,卖家描述称:“本色素能把各种食用油调成黄色、棕色、金红色、棕红色”,一排排桶装色素,让人不寒而栗。

  国标“难产”七年

  距今为止,调和油已经上市约20个年头,可老百姓吃得却很糊涂。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专家和业内人士又怎么说呢?

  “调和油的概念太模糊。”朱毅直言,现在往大豆油、葵花籽油里加一滴橄榄油,就可以称作“橄榄调和油”。而厂家却以橄榄油的优点做宣传,诱导老百姓花高价购买。吃了这种“虚而不实”的产品,虽然吃不出什么问题来,但一定达不到预想的保健作用。“所以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涉及不实宣传和欺骗消费者。”

  其实,调和油的问题早被行业内部多次提及并讨论,但解决办法却始终“难产”。早在2005年10月,“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就已经初步成型,7年来却一直在“征求专家和企业意见”的阶段。在此期间,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橄榄油的国标均已先后出台。对此,北京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田鸿儒仍表示,部分内容还在讨论中,将择机出台。

  调和油的国标为何如此“难产”呢?朱毅表示,检测方法是难题。“当好几种油掺在一起时,很难具体检测出每种成分的含量。目前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的良心。”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王兴国也说:“油加油,检测起来,神仙都发愁。”

  然而,就在这样“纯靠自觉”的行业环境下,很多企业的良心并不足以信任。据业内人士爆料,调和油普遍遵循,哪种油贵就按哪种油起名、定价,哪种油便宜,就在配料时多加的行业原则,而消费者只能“难得糊涂”了。

  自己调和健康油

  针对现状,老百姓如何吃上满意的食用油呢?朱毅建议,最好别轻信调和油的夸张宣传,除非厂家明确注明调和油的配制比例,并拿出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否则老百姓还是吃得不明不白。追求橄榄油保健效果的人,最好直接购买大品牌单纯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每次用多少心里都能有个谱。

  朱毅建议大家可以自己配制调和油,比如把一份橄榄油、一份茶籽油、一份芝麻油等量配在一起,保健功能就不错。“只要配好了,味道会更香。”▲

2017-08-29 00:00:00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