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做好馅,包浓情

  饺子好不好吃,关键在于和饺子馅。馅料味道要香,且能出汤,这样煮出来的饺子才称得上完美,才包裹得住浓情,才不会露“馅”。

  馅料,也称馅、馅心、馅子,是面食、点心里包入的细碎的肉、菜或糖、豆沙等,最能体现食品的风味特色,所以很多包馅食品的名字就是以馅料命名的:三鲜水饺、牛肉包子、枣泥月饼、猪肉大葱馅饼……

  馅料的标准

  制作馅料的过程,简称“制馅”。制馅的过程,包括选料、初步加工、调味、拌制、熟制等工序。一般来说,制作馅料应特别注意五点:原料新鲜质嫩、不变质;初步加工时,去除不可食部位;切制合乎要求;调味恰当;控制好加入水、油、冻的数量和勾芡的程度。做到了上述几点,制作出来的馅料,才能达到所应具有的质量标准:

  形态 馅料宜小不宜大,宜碎不宜整。这是因为包馅食品的坯皮,大都是以粮食粉料做的,质地非常柔软,如果馅心是大块料或整料,就不宜制作包馅食品的外皮,给成形造成很大困难,甚至无法制作。肉类、菜类、果实、果仁等各种制馅原料,加工成丝、块、丁、粒、末、茸、泥等碎小细料,是馅料的一个共同特点。若馅料大,既难包,又不易成熟。

  性质 馅料的水分和黏性都要合适。以蔬菜馅为例,原料本身水分大,黏性差,减少水分和增加黏性,是调制蔬菜馅的关键。蔬菜切碎后,有的要挤水、压水,有的要加些粉条等干料,吸收菜汁,使水分减少;纯素馅料还要加入油脂、油渣、酱类、鸡蛋等,以增加黏性;生肉馅需打水或加冻,使馅料的油脂、水分、黏性比例适当。水分过多,黏性不足,不但包馅成形困难,还容易在热制过程中破裂漏馅。

  口味 咸馅口味不宜过重,甜馅要味觉纯正。馅料口味应鲜美可口,无论拌制生馅还是烹制熟馅,口味都应淡一些。包入坯皮的馅料,在熟制时会失去一些水分,使馅料相对增加咸味。制馅时稍淡,成熟后正好;制馅时就咸,成熟后更咸。甜馅的口味也应甜得适当、纯正,并不是越甜越好。

  馅料的分类

  按口味分类 有咸馅、甜馅、咸甜馅。

  按原料分类 有荤馅、素馅、荤素馅(菜肉馅)。

  按加工方法分类 可分为生馅、熟馅。

  馅料的制作

  泥蓉馅 以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为原料,加工成泥蓉,再用糖、油炒制,是一种细软而带有不同果实香味的馅料。首先除去干瘪、虫蛀等不良原料,清洗干净。豆类和干果要用清水浸泡,使之吸收一些水分。甘薯、山药等根茎类蔬菜,要冲洗干净,削去外皮。一般果实和根茎类原料适宜蒸的方法,蒸时要火旺气足,一次蒸好。豆类及坚果,因质地干硬,先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焖煮。制泥蓉有三种方法:一是用特制的铜筛子擦制,同时擦出果皮,削蓉时选用细筛加水擦制,然后静置沉淀,控去水分;二是对根茎原料,采取用刀抿制的方法,反复抿至馅料细软为止;三是用绞肉机绞制,速度快,但馅料比较粗糙,可反复绞2~3次。泥蓉馅料加糖、加油炒制时,需小火慢炒,使水分慢慢蒸发,还要不停地翻动,炒匀、炒透,防止糊锅。

  果仁蜜饯馅 是以炒熟的果仁、蜜饯为原料,加入白糖拌和而成的一种馅料。多选用瓜子仁、榛子仁、花生仁、核桃仁、松子仁、芝麻仁、红果、瓜条、青梅、橘饼、葡萄干、桃脯、杏脯、蜜饯。果仁去皮,可先烤制,再搓去外皮,也可用清水泡过以后,再剥去外皮。花生仁、核桃仁等较大的果仁,要擀压成碎粒使用。蜜饯、果脯之类要先用温水漂洗干净,用干布沾去水分,再切成小丁。调味以糖为主,糖还能起到黏合剂作用,能把各种果仁、蜜饯黏连在一起。果酱、猪油、熟面(将面粉放在盘中,盖上纸,入笼蒸15分钟,取出晾凉,过箩)等,也能起到黏合剂作用。

  糖馅 是以白绵糖或白沙糖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配料拌制而成的馅料。糖馅一般要加入熟面、熟油一起拌制,熟面可使糖馅变稠,避免成品塌底,便于吃咬。加入熟油可调剂馅料的干湿度,便于包馅并增加馅料的鲜香味道。加熟面是制作糖馅的关键,加多了馅料干燥,加少了起不到作用。加熟面后,用手搓馅,搓匀搓透,手抓成坨即可。为了增加风味,加入板油,即为“水晶馅”;加入芝麻仁,即为“麻仁馅”;加入薄荷、玫瑰、桂花、香蕉、橘子等不同味型的香精,即成各种风味的糖馅。

  蔬菜生馅 先要摘掉蔬菜中的老、病、虫、枯等不良叶片,去掉皮、根、蒂等不宜食用部分,用清水洗净,制成丁、丝、粒、末等形状。韭菜直接切成细末;白菜先切后剁;瓜类和根茎类菜蔬用擦床擦成细丝,再剁成碎末。萝卜、油菜、芹菜带有异味的蔬菜,应先投入沸水中焯烫一下,然后用清水漂洗、控净。新鲜蔬菜要去掉一部分水分。调味品要有顺序地依次加入:先加油,后加盐,能减少馅料水分外溢;最后投入味精、芝麻油之类的调味品,能充分发挥鲜香作用。放入调料后,拌和均匀,拌和时间不宜太长,防止馅料“塌架”出水。拌好的馅料不宜放得时间过长,最好随拌随用。蔬菜生馅的特点是,能较多地保持原料固有的香味和营养成分,鲜嫩清爽。

  蔬菜熟馅 选用的原料多是干菜,易出现虫蛀和霉变现象,要仔细挑选,摘除不宜食用的部分,用清水反复涮洗干净,再用热水泡发。根据原料的性质决定水温和泡发的时间。质干、性硬的原料,应提高水温或延长时间,反复泡发。有些原料也可以先切开,再进行泡发,使之最大限度地恢复原状。熟馅原料要切成小丁或细丝,大小一致,便于烹制入味。熟馅调味,一是通过炝锅、煸炒,将全部主、辅、调料掺和到一起,烹调至熟;二是用辅料和调料烹制成卤汁,拌入已泡发好的主料。熟馅的拌馅,往往是在炒勺中进行,适当使用芡汁,能使料、汁融为一体。用卤汁拌馅,应趁热搅拌。蔬菜熟馅的特点是,清香不腻,柔软适口。

(责任编辑:曾慧)

2007-12-26 17:44:0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猩红热皮疹怎么治疗
猩红热皮疹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菌治疗、皮肤护理、饮食调整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1、抗菌治疗: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因此抗菌治疗是关键。青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的 50S 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用法为口服或静脉滴注,同样需遵循医嘱使用。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至关重要。每日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防止加重皮肤不适。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与皮疹的摩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以免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若皮疹出现脱屑,不要强行撕扯,让其自然脱落。对于皮肤瘙痒明显的部位,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保护及轻度止痒作用,涂抹后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缓解瘙痒。3、饮食调整: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身体的炎症反应,使皮疹及其他症状加剧。减少粗糙、过硬食物的摄入,防止损伤口腔及咽喉部黏膜,因为猩红热患者咽喉部常有充血、水肿等症状。增加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以及水果,如橙子、苹果等,可补充维生素,促进身体恢复。建议若怀疑患有猩红热出现皮疹,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咽拭子培养等,明确诊断。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使用抗菌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病愈后,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预防再次感染。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猩红热皮疹是由什么引起的
猩红热皮疹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如接触传播、环境卫生不良、季节因素等;疾病因素则涉及链球菌感染、免疫反应异常、并发症等。一、非疾病因素:1、环境卫生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差会增加猩红热的传播风险。例如,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的环境有利于链球菌的存活和传播。此外,卫生设施不完善、清洁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链球菌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增加感染机会。2、季节因素:猩红热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低温干燥的环境有利于链球菌的存活和传播,同时寒冷季节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增加了密切接触的机会。二、疾病因素:1、链球菌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猩红热皮疹的直接病因。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是导致皮疹的主要原因。红疹毒素可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和点状皮疹。链球菌感染不仅引起皮疹,还可能导致咽炎、扁桃体炎等局部症状。2、免疫反应异常:免疫系统在猩红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个体对链球菌毒素的免疫反应异常,可能导致皮疹的严重程度增加。例如,既往有链球菌感染史的患者再次感染时,免疫反应可能更为剧烈,导致皮疹范围更广、症状更重。对于已经确诊的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同时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猩红热皮疹的就诊科室1、感染科:猩红热皮疹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感染科是首诊科室。感染科医生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咽拭子培养)明确诊断,并制定抗生素治疗方案。2、皮肤科:若皮疹症状显著或伴有皮肤并发症,可就诊于皮肤科。皮肤科医生可评估皮疹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提供局部治疗建议以缓解症状。3、儿科:猩红热多见于儿童,儿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儿童猩红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儿科医生可综合评估患儿的全身状况,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并提供针对性治疗。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疹全身都是怎么办
皮疹全身都是可通过皮肤护理、寻找并去除病因、药物治疗等方法处理。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的表现形式,可由过敏、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全身出现皮疹意味着病情相对广泛,需及时处理,建议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加重不适。清洁后及时涂抹保湿产品,如凡士林、尿素霜等,保持皮肤湿润,有助于缓解瘙痒,促进皮疹恢复。避免搔抓皮疹部位,搔抓易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使病情加重。2、寻找并去除病因:积极排查导致皮疹的原因。若是接触过敏原引起,如食物、药物、花粉等,需明确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对于因感染诱发皮疹的情况,要积极治疗感染源,如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炎症、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等。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规范治疗。3、药物治疗:患者需遵医嘱根据皮疹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药物。如果是过敏导致的,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皮疹等症状。对于炎症较明显的皮疹,可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病情严重时可能需口服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若是感染引起的皮疹,细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皮疹的变化,如颜色、形态、面积、是否有新皮疹出现等,并记录下来供医生参考。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疹部位的摩擦。若在治疗期间皮疹加重、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复诊。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