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采桑籽的故事

  春末夏初,和风习习,阳光灿烂。这正是枝繁叶茂、花红柳绿的季节,也是桑籽成熟的时节。

  桑籽是桑椹的俗称,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成熟果穗。我国的桑树分布很广,尤以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最多。桑籽颗粒小,圆筒形,表面不平滑,嫩时色青、味酸,老熟时色紫黑、汁多味甜、果肉柔软。

  桑籽不但含糖、钙、维生素、活性蛋白、胡萝卜素及多种矿物质,而且还含鞣酸、油酸、苹果酸、氨基酸、酒石酸、尼克酸、硬脂酸等成分,其营养是葡萄的4倍,苹果的5~6倍。常吃桑籽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并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保护血管、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

  旧时,桑籽因不耐储运,且无法大面积生产而受冷落,被视为平淡无奇、不登大雅之堂的野果,水果店里见不到,街头巷尾也无小贩叫卖。不过,那时候可以吃到的水果不多,不用花钱的桑籽就成了馋嘴的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甜美果品。

  上世纪50年代,我就读于上海新泾区(今长宁区)的一所小学。其时,由于学额大量增加、校舍严重不足,学校采取二部制教学(分上午班和下午班,轮流上课)。因为每天只上半天课,且作业很少,所以我有很多空闲时间与玩伴们玩打弹子、滚圈子、造房子、抽陀子、跳绳子、踢毽子、刮片子、掼结子、顶核子等游戏。然而,既能玩又能吃的乐事则莫过于采桑籽了。

  每年春天到来,我就盼望桑籽快点成熟。终于,桑树在每日每时的等待中开花,结果了。当桑籽渐渐由青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时,住在我家斜对门的吴姓同班同学便常约我徒步去那时还是乡村田野的浜北(苏州河旧称吴淞江,上海本地人将吴淞江以北称为浜北,吴淞江以南称为浜南)采桑籽。

  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采桑籽的情景。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从在浜南的家里出发,走过微微晃动的真北路一号桥(建于1932年,为木结构桥,1964年拆除,重建钢筋混凝土桥),沿人少车稀的真北路北行,经过几只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人棺材,再经过一个有士兵持枪肃立的解放军兵营,然后拐向一个村宅,远远就能看见几棵高大的桑树,青绿的桑叶间那一颗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桑籽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们频频点头招手。

  我们兴冲冲、急忙忙地直奔桑树。只见树下有一些掉落的桑籽,红色的、紫色的桑汁染了一地,低矮处的成熟桑籽早被捷足者采得精光,只有高高的树枝上还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桑籽,有的还没有成熟,略带青色;有的快成熟了,己经发红;有的则已熟透了,紫得发黑、发亮,令人馋涎欲滴。

  我们那时还不满10岁,根本够不着树枝,于是选了一棵较矮、易爬的桑树,双手抱树,双脚蹬树,手脚并用地爬上树杈,那些成熟的桑籽便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我们或骑或站在树枝上,专采又紫又黑又大的桑籽,然后顾不上用水洗净,就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一股甘甜的汁液顺着喉咙滑进肚里,顿时萦绕口腔,沁人心脾。那甜而不腻、清口爽滑的味觉妙不可言,让我们简直停不了口,吃了一个,又赶紧再吃一个,一口气连吃了好多。

  我们一边品着桑籽的味道,一边比着桑籽的大小,还不断将桑籽往衣袋、裤袋里装,直到吃够了,口袋里也装满了桑籽,才意犹未尽地罢了手。

  下了树,两人不由得相视大笑。原来我们的牙齿、嘴唇、脸蛋、脖子都沾上了紫色的桑汁,就跟涂了紫药水一样,成了滑稽可笑的大花脸。笑完了,也玩爽了、吃爽了,已是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我们匆匆在村里的池塘边洗洗手,抹抹脸,这才心满意足,尽兴而归。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常结伴去那里采桑籽,乐此不疲。遗憾的是,桑籽的成熟期不长,可以去采桑籽的快乐时光转瞬即逝。于是,我又开始盼望来年春天的到来,等待桑籽重新坠压枝头。后来,那位吴姓同学家搬走了,我失去了最佳搭档,从此再也没有采过桑籽,甚至再也没有见过桑籽。

  时过境迁。如今,桑籽已被视为很有营养价值的保健水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身价也高了起来。虽然桑树在到处高楼林立的中心城区已难觅踪影,但时令一交暮春,紫黑饱满的桑籽就会在水果店里销售,街角道边也常有小贩兜售,用塑料保鲜盒装的桑籽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些超市的货架上。

  那小小的桑籽虽不显眼,但我对它怀有别样的感情。那些采桑籽的童年往事就像昨天刚刚发生那样清晰,总是那么鲜活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永远的美好回忆。

(实习编辑:张丽娟)

2010-07-18 00:00: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