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在古代,清明这一天有吃“饧大麦粥”的习惯。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饧大麦粥”。此粥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吃的时候浇上糖稀即可。“饧(tang)”就是糖稀。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清明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介绍了一种清明节冷食,叫做“寒具”,其实是一种甜面饼。“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取枣煮汁。牛羊膏脂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脆美。”这也是一种冷食,吃起来香甜酥脆。
到了五代时期,除了一般的冷食粥饼以外,还加上了制作“艺术”鸡蛋的习俗。清明节“艺术”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就是在蛋壳上染上各种颜色,类似今天的“红鸡蛋”,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另一种则是“雕蛋”,在蛋壳上雕镂成画,这需要高超的技术,这种蛋仅供赏玩。
时代演变到今天,清明节被称为寒食节,原因是此时人们所吃的食物多是冷食。“寒燕”是寒食节的传统面食,相传是因为要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三天不许烧火做饭,人们就做这种冷食吃。“寒燕”又叫做“子推燕”,至今还可在北方民间见到其踪迹。《东京梦华录》记载:“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枝穿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这种食物在山西等地的做法是,将面粉合水,捏成燕子形状,上笼蒸熟,放冷以后吃,所以叫做“寒燕”,并在清明那一天,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以示纪念介子推。
山西南部还有一种叫做“子福”的面食,是在一只大馍(大馒头)中插一只鸡蛋,或者核桃,再用面捏出蛇、蝎、蜈蚣等形状,绕在鸡蛋旁边,造好型之后,上笼蒸熟。在清明节那一天人们将“子福”用作上坟的供品祭祀祖先。祭祀之后,大家分食。据说,吃“子福”能给后代带来幸福。
山西霍县和山东胶东地区一带,有一种面塑食品叫“蛇盘盘”,将面捏成单头蛇或双头蛇,蒸熟后放凉,祭祖时拿到祖先墓前作为供品。祭祀时,人们拿着“蛇盘盘”先绕坟头转上一圈,祭祀后就可以吃了。吃时要先咬掉蛇头,意是“灭毒头,免灾祸”。
枣糕和馓子也是北方清明节的食品,过去叫做“子推饼”。做法先把面粉发酵,揉成面团,做成各种各样形状,如燕子、老鼠、蛇、或者干脆是圆饼,上笼蒸熟,也是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南方一般以糯米粉制作清明节食物。在浙江临安人们常用嫩莲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状,蒸熟叫做清明狗。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只,每人吃一只。民谚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也是图一个吉利。在苏州、上海一带,则有吃青团的习俗。《清嘉录》云:“市上卖青团、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如今青团一般是用蔬菜榨取绿汁,染绿糯粉外皮,内有豆沙等馅;或用青艾和粉,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青团流传至今,仍魅力依旧。
人们今天不仅在请明时用它扫墓祭祖,甚至在一般的日常节日或婚丧嫁娶时,都可以见到这种食品。今天北京稻香村糕点店,每到清明也有这种“青团”出售。四川成都则以炒米做团子,以线穿之,用色点染,称为欢喜团。过去,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带,有许多商店、摊点卖欢喜团。清人《锦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时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这应该是对欢喜团的生动写照。
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吃馓子的清明食俗。这是一种油炸的面食,细条相连,或者拧成各种花样,油炸之后,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作《馓子》诗云:“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现在流行的馓子有南北各不相同。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子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更多,样式和风味各异,尤其以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和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实习编辑:潘信凝)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肿瘤医院 胃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胃肠外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江路) 胃肠外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临床营养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莎拉齐镇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蓝田县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上高县幸福路106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太仓市人民北路40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营口市老边区老边大街53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中路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