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饮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饮食 > 天天饮食

论菜肴“味”之美

举报/反馈
2010-06-13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人们常用色、香、味、形、器、质等来作为莱肴的评价指标。其中“色”常常排在老大的位置,菜肴的色之美,往往是给予人们欣赏、品尝菜肴的第一感觉。美好的色彩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能诱发人们的食欲,促进人的机体对菜肴的营养等的吸收,但是“味”堪称为菜肴的灵魂,是菜肴的核心,没有了灵魂则失去了色彩,所以,莱肴之美仅有美好的色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美好的“味”。色彩之美是外在的,“味”之美才是更内在、更重要的东西。色彩之美是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而人们要真正领略烹饪技艺之精华,更主要的是通过“味”之美去感觉它、享用它。所以,我们说“味”才是菜肴之“灵魂”。

  “味”美之一:食物的美味究竟是源于其本色呢,还是源于食用者的味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人赞同前者,也有坚持后者。我认为食物美味的形成,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要有食物本身味的因素(味美的感觉是一种享受),还要有食用者的味感的参与,二者缺一不可。当然,食物本身的味美是基础,本身味不美的食物是不可能让人觉得味美的。但是,基础不是唯一的。仅有食物本身的味美而没有食用者味感的参与,也可能不能让人尽享食物的美味。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你精心制作了一桌美味佳肴,可是食用者却不喜欢,为什么?俗话讲得好:“好吃的,不如爱吃的。”就是这个道理。再例如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彼此都觉得自己所吃的是最美味的食物,要他们改换口味就很困难。因为是地理、气候、习惯的不同,所谓“适口者珍”,“适口者味美”,在这里体现得非常突出。因此我们要制作美味的莱肴,一方面要将莱肴做得美味可口,另一方面要针对食用者的不同味感而给予不同的烹饪,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烹饪制作成为真正的美味佳肴。

  “味”美之二:在烹调过程中,讲究莱肴的“鲜嫩度”是产生味美的重要环节。佳肴名饪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在于它给予人们的鲜美的味感。而要做到烹饪具有鲜美的味感,保持菜肴的鲜嫩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并且这是烹饪中的一个较大的难点。特别是那些在烹调中极易变老的原料,需经过一定的烹调技术使其保持莱肴的鲜嫩度,就能提高菜肴的美味和品味。

  我认为,要做到莱肴烹饪得鲜嫩,首先是原料本身必须鲜嫩,而且选料要精。如:炒虾仁、鲜贝、鱼片等,必须选新鲜的、上好的:其次,是厨师运用技术要恰当。经过刀工、上菜、滑油、火候、调味等,整个程序必须前后呼应,互相衔接,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能最佳地实现莱肴烹调的鲜与嫩。另外,有些原料,如:牛肉、蛇肉、老母鸡、肚头、肫头等等,由于其生长期较长,它们的肌纤维粗,持水性能差,在加热过程中质地极易老化,这就必须经厨师加工而使原料变嫩、变美味。

  “味”美之三:“五味调和百味鲜”,调味要讲究精益求精。常言道:“五昧调和百味鲜”,这是指通过烹饪可以使各种原料的不同滋味互相扩散、渗透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或更好的或出乎意料的美味来。调味是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和一定时代风格的烹饪科学,它在制作美味莱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它本身又是一项非常精细而微妙的工作,要求人们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厨师只有在“调”字上动脑筋,下一番苦功夫、实功夫和细功夫,才能把“味”的完美全部奉献给人们。

  味美之四:重视菜肴的最佳食用温度。人们对于菜品的温度没有明确的要求,这项指标的缺失导致厨师对菜品温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没有形成明确的数字标准。历来民间就有谚语“一热顶三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话“快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这句话说明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已意识到温度对菜肴味的影响。温度是菜品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沸腾鱼片、火锅等菜肴,无不是靠“热”赢得了顾客的青睐;蟹黄汤包,热吃汤汁鲜香,冷后则腥而腻口,甚至汤汁凝固。所以菜点上桌时的温度是保证菜点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通常热莱的最佳食用温度为60℃~65℃,冷菜的最佳食用温度为10℃左右。提升菜品的质量,关注菜肴最佳温度显得尤为重要。

  “味”是制作菜肴的“灵魂”,它所追求的是本味和真味。鲜美的“味”,要能体现出古人所谓的“三味之材”、“九沸九变”而后产生的“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味中含味、味外有味、余味无穷”的味觉感受。有些原料,如熊掌、鱼翅、海参、鲍鱼等,其本身均没有鲜味,全靠鲜汤和复合味来补充,达到菜肴的美味。

  要调好“味”,在实践操作中,“五滋六味”的组合配套也是至关重要的。上莱既要有香、酥、软、烂、浓、鲜、嫩、滑等口味之美,酸、甜、苦、辣、辛等滋味之妙,又要讲究上菜的顺序,即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宜先,有汤宜后;酸辣宜先,甜者宜后等。但粤莱中又盛行汤宜先,所谓“开胃汤”也有其道理和独特的风格。

  要调好“味”,还应注意因地制宜。以地域而言,要注重调味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使不同地域的人能各得所需,就时节来说,调味应该春多酸、夏多苦、秋多甜、冬多成,即夏秋力求清淡爽口,讲究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冬春则偏重浓郁,讲究滋补。同时,也要根据原料的品种、产地、季节、老嫩、新鲜度等,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要求佐料纯正,不可有怪味或异味,还要求讲究刀工和火力,因为只有这样,烹调出来的菜肴才能色香宜人,滋味鲜美。

  要调好“味”,还要求在实践中既要掌握调料的性能,又要善于使用调味。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鲜”,调味以“鲜”为第一,凡淡而无味,过咸而苦,过分使用味精而有邪味等,都是不好的制作。要使菜肴产生出鲜美的滋味,一在于烹,二在于调。就“调”来说,现在大多数都是酸、甜、苦、辣、咸、香、鲜等基本单一味,在此基础上综合成有不同地方风味的“复合味”,工艺比较复杂,成功的也不多。就目前来说,还未能把诸如鲜成、香辣、麻辣、酸辣等复合味科学地、标准地归类总结,厨师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投料。但这是不够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去开拓、创新。菜肴的烹调还要善于掌握“适度”,要力求保持原料的本位,如鸡鲜而清,蟹鲜而浓,芫荽等有清香味,要在烹调中保持各种原料独特的滋味,我们就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调味。

  “味”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调汤,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师的汤。”制作出好的鲜汤,是使菜肴增鲜的有效手段,鲜汤是用富含鲜味物质的动物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煮或炖,取其精华而制作成的香味浓郁的汤汁。在烹调时适量放入鲜汤,能增加菜肴的鲜味。因为人的味觉是十分复杂的、多层次、丰富的,而味精的单一鲜味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所以,用鲜汤增鲜比味精好得多。“要得菜肴味道好,要用鲜汤保”,这是从无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

  中国烹饪历来讲究“以味迎人”,“味”是菜肴之灵魂和生命,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的精华所在。正是其独特的“味”,使得中国的烹饪技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且在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这份厚重的传统并努力开拓。烹饪今后发展之前景,必须是以“味”为灵魂、核心,以养生为目的,这样中国的烹饪技艺才能代代相传,长久不衰。

(实习编辑:杨丽珍)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