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理论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饮食 > 营养理论

低温环境下的营养饮食

举报/反馈
2007-08-24 15:12:0039健康网社区

  随着亚寒带和寒带地区的经济开发,温带人到寒带地区工作后,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为适应寒带地区人员所出现的特殊生理变化,应对其营养和饮食加以调整。

   饮食食物总热能为4200千卡、脂肪含量60%时,如提高劳动强度,则使热能代谢为负氮平衡,尿中有酮体排出。对寒冷经过适应后,机体利用酮体作为热来源。低温时大量增加饮食脂肪量时,必须注意碳水化合物含量。寒冷地区饮食脂肪含量可略高,但不宜过高,为总热能的35%—40%。寒区蛋白质供给应充裕,不论饮食蛋白质含量高低,突然接触低温时,蛋白质分解加速,极易出现负氮平衡。故寒冷地区蛋白质供给量应占总热量13%~15%,最高不超过20%。应保持合理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故蛋白总量中动物蛋白应占50%~65%。必需氨基酸可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蛋氨酸特别重要。

  维生素寒区营养调查发现,维生素需要量均显著提高,包括维生素A、B、C、D等。因此,可在某些食品中加维生素C或直接服用维生素C片。维生素A也影响机体耐寒能力,缺乏时大鼠在5℃存活时间缩短。在寒区其他维生素每天需要量,泛酸10~15毫克、维生素B 2 2~3毫克、叶酸1~2毫克、生物素200~300微克、胆碱0.5~1.0克、维生素E 15~20毫克、维生素K 200~300微克、微生素PP 50~70毫克和多不饱和脂肪酸5~6克等。

  矿物质寒区容易缺乏的主要是钙和钠,寒区骨折患者骨痂形成速度明显较温带地区缓慢;寒冷地区蔬菜和水果较少,如无充分奶类供给,则很容易导致矿物质缺乏。食盐对寒冷地区居民特别重要,调查表明,低温环境中食盐摄入量增加,可使机体产热功能加强。

(责任编辑:李宇胜)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