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不知道正在健身的美女们,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默默放下了手里的哑铃?而手里拿着薯片的“肥宅”们,正在偷笑?
体重、身高,两个衡量现代美女不可缺少的指标,其实和不少疾病已经悄悄连在了一起。
在聊两者和疾病的关系之前,先来科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
内异症为何物?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
这是一种与雌激素息息相关的疾病,大约有5%-10%的女性受其影响,主要发生在育龄期。
虽然在盆腔之外也有内膜异位的发现,但其更常见的位置是卵巢和宫底韧带。
这种疾病通常是慢性存在的,会降低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一般出现的症状各异,经常会带来周期性月经和盆腔疼痛、不孕等不良后果。
不过,仅仅是这些么?
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严重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患内异症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和妇科肿瘤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医学专家也不能将其轻视的原因。
尽管内异症对女性影响如此之大,但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却知之甚少。少数确定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初潮早及月经周期短)和内异症家族史。
令人吃惊的是,成年女性过于苗条和高大也被认为是内异症的高风险因素。
子宫腺肌症又是什么鬼?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
虽然内异症与子宫腺肌症是否属于同类疾病一直处于争议当中,但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是不同的疾病。
然而,许多临床患者兼并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症这两种疾病,可能提示二者存在共同的病因。
而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受雌激素的调节,还都能让人痛不欲生吧。
与内异症不同的是,现有研究表明,成年人超重反而与子宫腺肌症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关于身高和该疾病的研究仍然较少。
所以又高又瘦怎么了?
内异症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存在,然而真正的诊断可能推迟了7年。
因此,对成人患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可能错过了内异症发展的关键时间窗口,并可能受到已经存在的疾病的影响。
研究表明,早期的体型可能是内异症风险的一个标志;然而,出生体重、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体型对疾病的影响仍有矛盾。
为了探究体型、身高与这些疾病之间的关系,丹麦临床研究和预防中心、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从出生体重、童年体质指数(BMI)及7-13岁身高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队列研究。
这项研究中共纳入了171447名女性,在对其40年的随访时间内共计随访500万人次,其中2149名女性被诊断为内异症,1410名被诊断为子宫腺肌症。
内异症患者中,病灶位于卵巢950例(44.2%),盆腔腹膜333例(15.5%)。
诊断为内异症的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卵巢异位症为39岁,盆腔腹膜异位症为34岁;相比而言,女性诊断为子宫腺肌症的平均年龄相对较晚,为45岁。
1.BMI与疾病风险
研究发现,儿童BMI与总体内异症的风险呈显著负相关,BMI越高的女孩患内异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此外,儿童BMI与卵巢和盆腔腹膜内异症的风险均呈负相关。
简而言之,身材壮一点不容易得病,病态的瘦不是美。好的,我们去喝“冰阔落”吧!
但在子宫腺肌症中,BMI与发病风险仅在少数年龄段中观察到。
2.身高与疾病风险
与BMI不同,儿童身高与内异症风险呈正相关,因此身高越高的女孩患病风险越高。
同样的,这样的相关性并没有在子宫腺肌症当中发现。
相关证据也表明,雌激素的暴露对青春期线性生长的加速至关重要。因此,这是一个潜在的机制,有助于探索身高与内异症等雌激素相关疾病之间的积极联系。
3.出生体重与疾病风险
在出生体重分析中,包括130569名女孩,在随访期间1780名妇女被诊断为内异症,1097名妇女被诊断为子宫腺肌症。
在线性分析或分类分析中,出生体重与内异症的风险无关。腺肌症的结果也显示并无关联。
总结
在这个大型的以人口为基础的队列研究中发现,女孩过度消瘦和身高过高与总的内异症、卵巢和盆腔腹膜内异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而儿童BMI或身高与子宫腺肌症风险之间的联系有限。
瘦固然好,爱吃也没有错,但是保持在当前年龄段中最适合健康的BMI范围内才是对女性最好的保护。
身高已然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我们能够从运动饮食中来调节我们的BMI,管理我们的身材。
此外,出生体重与内异症或子宫腺肌症的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出生体型不重要,生长过程是不是出现了不合理的肥胖和消瘦才是关键。
所以说,生命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只有精细过好每一段旅程,生命才会回报给你最好的礼物。
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症是折磨女性的慢性疾病,得病不可怕,重点在治疗。吃药可缓解,根治靠手术。
仙女们,今天的新研究get到了么?管理好身材,远离内异症哦!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妇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妇科微创中心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妇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妇产科(本部)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