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乳腺癌(BrCa)是全世界影响女性的最常见的癌症之一。BrCa是发展中国家妇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发达国家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全世界有150多万名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
据现有文献报道,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体育活动(独立于肥胖)、超重或肥胖、饮食等参与了癌症的发病机制。这些因素使个体暴露于破坏免疫系统并导致机体炎症的系统性炎症中。研究表明,西方饮食以摄入较多的红肉、加工肉类、精制谷物和较低的蔬菜、水果和抗氧化营养素为特征,显著增加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脂肪组织,促进全身炎症,从而增加了BrCa的风险。然而,尽管之前的研究表明特定的营养物质/食物与炎症之间存在联系,但饮食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复合营养物质的作用。因此需要使用一种基于与炎症相关的饮食模式的新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相关的饮食指标,如饮食炎症指数(DII)在癌症和糖尿病等炎症相关疾病中被评估。但是,此索引有许多限制。而且尚未有关于这些指数与BrCa之间关系的已发表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新的炎症相关指标,包括BrCa患者的饮食炎症评分,生活方式炎症评分和实验性饮食炎症指数,以找到改善或控制BrCa的关键方法。
在这项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招募了253名BrCa患者和267名非BrCa对照组。记录食物消耗量,以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FQ)计算饮食炎症评分DIS,生活方式炎症评分LIS和经验性饮食炎症指数EDII。受试者的平均±SD年龄分别和BMI为47.92±10.33岁,29.43±5.51 kg / m2。与对照组相比,BrCa患者的腰围、首次怀孕年龄、流产史、儿童数量和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但维生素D补充剂和抗炎药物的摄入量较低。此外,病例和对照组在其他特征上没有显著差异。
病例和对照组参与者的饮食摄入量如表2所示。虽然病例的能量、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碳水化合物、钠、叶酸和铁的摄入量高于对照组,但他们摄入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钾、磷、钙和微量营养素抗氧化剂如锌、镁和维生素E、C和D较低。
表3和表4分别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各成分的指标。在EDII成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在病例中观察到加工肉类、高能饮料、咖啡的摄入量更高,其他鱼类、其他蔬菜、番茄、深黄蔬菜和绿叶蔬菜的摄入量更低。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的饮食摄入绿叶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番茄,深黄色或橙色的蔬菜和水果,其他水果和真正的果汁,其他蔬菜,豆类,鱼,低脂奶制品和坚果明显较低。然而,在这些患者中,苹果和浆果、加工肉类、添加糖、精制谷物和淀粉类蔬菜的膳食摄入量明显较高。此外,作为LIS的组成部分,超重或肥胖的个体比例在BrCa患者中高于对照组。
基于炎症指数四分位数的乳腺癌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在表5中显示。在粗模型中,在调整年龄和BMI(模型1)后,EDII最高与最低四分位数的受试者没有显示出显著的BrCa风险。然而,当根据腰围,能量摄入,首次怀孕年龄,儿童数量,流产史,抗炎药和维生素补充剂D的使用(模型2)进行调整时,EDII四分位数最高的人与最低四分位数的人相比,更有可能患有BrCa(OR:2.17,95%CI:1.12 – 4.22;趋势 P = 0.024)。
在粗模型中,与最低的四分位相比,最高的DIS四分位个体的BrCa风险更高(OR: 2.56, 95%CI: 1.48 - 4.44;趋势P <0.001)。此外,在校正混杂因素(模型1和模型2)后,在最高和最低的DIS四分位数中,BrCa风险仍然显著(OR: 2.67, 95%CI: 1.53 - 4.65;P < 0.001, OR: 2.13, 95%CI: 1.15 - 3.92;趋势P = 0.012)。
然而,无论是在粗模型还是调整模型中,LIS与BrCa风险之间均未观察到显著相关性。
综上,这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较高的EDII和DIS评分显着增加了BrCa的风险,但在粗略和调整后的模型中,LIS与BrCa风险之间存在零关联。此外,对EDII和DIS指数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完全调整的模型中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处于最高四分位数的妇女比最低四分位数的女性具有更高的BrCa风险。本研究结果以及以前的文献表明,反映促炎因素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能与BrCa的风险较高有关。
原文来源:
Sohouli MH, Hadizadeh M, Mardali F, Sanati V, da Silva Magalhães EI, Zarrati M. Association between novel dietary and lifestyle inflammation indices with risk of breast cancer (BrCa): a case-control study. Nutr J. 2022;21(1):14. Published 2022 Mar 2. doi:10.1186/s12937-022-00766-0
主任医师
湖南省人民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科部
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放射科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