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得了“多囊卵巢”?也许你该试试生酮饮食!

  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叫怀不上孕,备孕了几年肚子就是没动静,年龄又到了大龄的界限,要有多急就有多急。

  可偏偏到处求医又排除了器质性病变,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很可能是卵巢不排卵,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中国育龄女性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高雄激素血症患者比例高、继发代谢综合征比率高和重视程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

  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无排卵或稀发排卵,以及高雄激素相关临床表现,比如多毛、痤疮、脱发、皮脂溢出、头面部油脂过多及卵巢多囊样改变、肥胖、不孕、抑郁等。

  生活方式干预是PCOS患者首选的基础治疗,但是传统的膳食干预和运动强化方式减肥效果并不理想。

  此时,可以考虑考虑生酮饮食~

  什么是生酮饮食呢?

  所谓生酮饮食(KD),就是指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的配方饮食。

  其中三大营养物质的配比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主要强调减少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摄取生酮饮食使人体模拟了饥饿状态下的代谢变化,酮体代替葡萄糖作为代谢燃料,改变了氧化供能的途径。

  1921年,美国Mayo Clinicd的医师Russel Wlider首次使用生酮饮食治疗癫痫。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KD不断被应用于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研究。

  KD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改进,从经典的KD衍生出富含Omega-3脂肪酸与中链三酰甘油的饮食方案(MKD)、改良的阿特金斯饮食(MAD)、低血糖指数饮食(LGIT)等多种形式的饮食方案。

  KD有什么优势吗?

  我们知道胰岛素抵抗(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作用效率下降,机体开始过度分泌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是PCOS的主要特征。

  其引起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在PCOS的几乎所有症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雄激素过多和停止排卵。

  KD诱导的生理性酮症,以及低升糖指数饮食通过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恢复卵巢对内源性促性腺激素的生理反应,从而减少高雄激素血症发生,重新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和排卵。

  KD还可通过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抑制食欲、减轻体重、阻断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间的恶性循环,进而改善PCOS相关症状和结局。

  那么,具体哪些PCOS患者适合生酮饮食,哪些又不适合呢?

  适应症

  根据《生酮饮食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PCOS诊断标准为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再符合以下2项中的1项:

  (1)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

  (2)超声影像显示为卵巢多囊样表现,并排除其他引起高雄激素与排卵异常的疾病。

  同时BMI≥24kg/m2,或体脂率≥28%。

  禁忌症

  代谢病包括肉毒碱缺乏症、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或Ⅱ缺乏症、β-氧化酶缺乏症、中链酰基脱氢酶缺乏症、长链酰基脱氢酶缺乏症、短链酰基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和卟啉病等。

  合并症包括泌尿系统结石、肾衰病史或严重肾功能不全、家族性血脂异常、严重肝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口服药物禁忌包括抗癫痫药托吡酯片、乙酰唑胺等。

  特殊情况如怀孕、哺乳、进食困难及不能配合者。

  KD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包括如胃肠道反应、厌食等可耐受的短期不良反应,以及脂质代谢异常、肾结石、转氨酶升高、低蛋白血症、发育延迟等长期不良反应。

  不过,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在终止饮食干预后即可恢复。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相比,生酮饮食确实可以给PCOS患者带来很大的益处。

  在排除相应的禁忌症后,采取生酮减脂可以很好地恢复患者的排卵功能,并且避免了长期使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在未来治疗PCOS上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20-03-12 00:36:47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孩子晚上睡觉咬牙是什么原因
孩子晚上睡觉咬牙一般是指磨牙症,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情绪因素、不良睡眠习惯等非疾病因素;以及维生素D缺乏症、肠道寄生虫病、龋病等疾病因素。一、非疾病因素:1、情绪因素:孩子在白天过于兴奋、紧张、焦虑或受到惊吓等情绪刺激后,这些情绪可能在睡眠中延续,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去平衡,诱发咀嚼肌不自主收缩而出现咬牙。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孩子在睡前过度兴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2、不良睡眠习惯:睡眠姿势不正确,如趴着睡、蜷缩睡等,可能影响下颌关节的正常位置,导致肌肉紧张,从而引起磨牙。家长应纠正孩子的不良睡眠姿势,避免睡前过度兴奋。二、疾病因素:1、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D对骨骼和牙齿发育至关重要,缺乏时可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肌肉紧张,从而引起夜间磨牙。家长应让孩子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虾皮、鱼汤、骨头汤等,同时多晒太阳以促进钙的吸收。2、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其毒素和代谢产物可能刺激神经,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引起咬牙现象。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卫生,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和粪便常规检查。3、龋病:孩子口腔卫生习惯不佳,导致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残留、发酵,滋生细菌,进而引发龋齿。龋洞形成后,细菌进一步侵蚀牙髓,引发炎症与疼痛。这种不适会刺激口腔周围的神经,导致咀嚼肌出现异常收缩,在夜间睡眠时表现为咬牙。针对孩子晚上睡觉咬牙的问题,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吴泽霖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子睡觉时全身发烫怎么回事,怎么办
小孩子睡觉时全身发烫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等,应对办法有一般处理、针对感染治疗、针对非感染疾病治疗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一、原因:1、生理性因素:小孩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产热较多。如果睡觉时盖被过厚、室内温度过高,热量散发受阻,就容易出现全身发烫现象。此外,睡前进行剧烈运动,身体产热增加,也可能导致睡觉时全身发烫。2、感染性因素: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其在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使小孩睡觉时全身发烫。病毒感染同样会导致发热,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释放致热物质而引起发热。支原体感染也会造成小孩发热,睡觉时全身发烫。3、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造成发热症状。恶性肿瘤细胞会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物质,引起机体发热,使小孩睡觉时全身发烫。二、处理办法:1、一般处理:若因盖被过厚、室内温度高等生理性因素导致,应适当减少盖被,调节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一般22-25℃,促进热量散发,缓解全身发烫情况。若小孩因睡前剧烈运动发热,可让其适当休息,补充水分,帮助散热。2、针对感染治疗:针对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目的。病毒感染可按医嘱应用奥司他韦,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被感染细胞释放,减少病毒传播。如果为支原体感染,可经医嘱采用阿奇霉素,该药物抑制支原体蛋白质合成而发挥作用。3、针对非感染疾病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遵医嘱使用柳氮磺吡啶,该药物在肠道内分解产生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发挥抗炎作用。针对恶性肿瘤,常采用化疗,可以按医嘱使用长春新碱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发挥抗肿瘤效果。日常要注意根据天气和室内环境,合理为小孩增减衣物、调整盖被。保证小孩生活环境清洁,减少感染机会。让小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若小孩反复出现睡觉时全身发烫等异常情况,及时复诊,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王寿懿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快5岁的孩子晚上老尿床是怎么了
快5岁的孩子晚上老尿床,原因包括睡前饮水过多、精神压力大,以及疾病因素如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功能异常、隐性脊柱裂等。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尿常规检查,查看有无感染、尿糖异常等情况,并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对于怀疑神经系统问题的,可能需做腰骶部磁共振成像检查。一、非疾病因素:1、睡前饮水过多:孩子在睡前大量喝水、喝饮料或吃含水量多的水果,会使夜间产生的尿液增多,超出膀胱的储存能力,从而导致尿床。家长应注意控制孩子睡前的饮水量,在睡前1-2小时尽量不再让孩子摄入过多水分。2、精神压力大:如果孩子近期生活环境改变、与父母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批评等,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可能影响排尿控制造成尿床。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给予足够关爱和安抚,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营造轻松的生活氛围。二、疾病因素:1、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入侵泌尿系统引发炎症,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敏感性增加,频繁产生尿意,导致尿床。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同时要让孩子多喝水,多排尿,冲刷尿道,辅助病情恢复。2、膀胱功能异常:膀胱容量过小或膀胱逼尿肌不稳定,都可能造成孩子尿床。对于膀胱容量小的情况,可通过膀胱训练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来增加膀胱容量。若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盐酸奥昔布宁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3、隐性脊柱裂: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脊柱发育异常,会影响神经对膀胱的支配,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出现尿床。若病情较轻可先进行观察和保守治疗,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建议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睡前提醒孩子排尿,夜间定时叫醒孩子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训练膀胱功能。睡前避免孩子大量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保持孩子会阴部清洁,降低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关注孩子心理状态,避免孩子因尿床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