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关于早期环境(宫内环境)对后代的影响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既往研究发现:怀孕期间产妇的生活方式,以及早期营养和婴儿被抚育环境被认为与儿童肥胖有关。
在先前整理的文章《为什么中国成了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中提到:中国饥荒通过影响了胎儿早期发育阶段的子宫内环境,引起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以及表观遗传改变的代际间传递进而导致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
也有研究显示[1-4]:孕期产妇营养过剩、肥胖或糖尿病也易使后代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除此之外,孕期母亲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亦会增加子代成年期代谢异常的风险,如母亲孕期吸烟,不仅会导致新生儿低体重,而且会增加其儿童及成年期肥胖风险增加,甚至这种风险会传递给第三代。
另外在今年ADA演讲主题《身体肥胖轨迹是在子宫里设定的吗?》,来自美国的Redman教授亦针对该主题进行了分享,并探讨了其中可能的机制(图1),作者认为:虽然存在肥胖导致肥胖的恶性循环,但作者表示:仍然充满希望,一旦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对个体体型变化中基因编码未能解释的50%的变异,我们就可以开发和测试具有更高特异性的干预措施,并实施公共卫生战略来打破肥胖的代际循环。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对影响儿童肥胖的因素(包括产前和产后因素)进行了回顾和解读,并为日常临床工作提供相关的策略。
孕产妇肥胖已成为影响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母婴肥胖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需要对子代肥胖进行特定测量,而不仅仅是BMI:孕期母体BMI和体重增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是后代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孕妇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营养不良和吸烟,并保持糖摄入适量,以减少儿童肥胖的风险。
尽管母乳喂养对降低生命后期的肥胖风险没有确定的影响,但由于其有许多有益作用,应推广母乳喂养。
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引入补充喂养时机、益生元和益生菌消费以及屏幕时间与2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有关。
在儿童中,高蛋白摄入量,含糖饮料的摄入和睡眠时间缩短与出生后头两年的肥胖有关。
趋势和相关危险因素
年轻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
产前和产后早期因素。
超重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全球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特点:
年轻化
儿童肥胖可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心血管死亡与合并肥胖的时间密切相关
近十年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发达国家进入平台期
▎0-5岁儿童肥胖的特点:1990-2010年
全球:4.2% - 6.7%
发达国家:7.9% -11.7%,增加48.1%
发展中国家:3.7% - 6.1%,增加64.9%
▎5-19岁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1975-2016年
全球:7.4%-24.6%
发达国家:11.6% -27.1%
发展中国家:5.5% - 23.4%
产前和产后早期因素
▎产前相关因素
孕前BMI:应告知孕前保持正常BMI(18.5-24.9 kg / m2)的重要性,以减少后代的肥胖风险。
孕期体重增加:孕期获得足够的体重增加。
父亲肥胖:父亲BMI与儿童肥胖相关。
妊娠期糖尿病:建议儿科医生应了解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因可能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孕产妇营养不良:孕前和孕期均应避免营养不良。
孕妇吸烟:避免吸烟。
孕期饮酒:孕期不要饮酒。
孕期饮食:建议糖摄入量不要超过推荐量(10%的能量),并摄入多不饱和脂肪。
体力活动:孕期母亲体力活动与儿童肥胖缺乏一致的联系,但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仍建议孕妇锻炼身体。
抗生素:孕期仅建议在明确细菌感染后才使用抗生素。
▎分娩类型和产后相关因素
分娩类型:剖腹产需有严格医学适应症。
出生时的体重:加强孕期保健,确保体重与胎龄相符。
母乳喂养:尽管母乳喂养对降低肥胖风险没有明确的影响,但仍建议应该促进母乳喂养,因为它有诸多其它有益作用。
配方喂养:避免配方奶粉中蛋白含量超过2.05g/100ml,
快速生长:建议出生到6个月内避免体重增加Z-score在0.67 s.d以上。
营养素摄入量:考虑到与儿童肥胖有关,应避免摄入大量蛋白质,然而目前没有相应推荐量;总脂肪摄入与儿童期肥胖之间没有一致的关联;游离糖应限制在最多10%的能量摄入量,并且在2岁以内内避免食用含糖饮料。
益生元和益生菌:无足够数据来推断生命早期的益生元和益生菌是否可以降低儿童期肥胖的风险。
补充喂养:尚无一致的证据表明开始补充喂养的时间与后来的超重和肥胖有关。
睡眠时间:对于年龄<2岁的儿童,建议每天至少睡眠10.5小时。
屏幕活动:屏幕时间与婴儿/儿童肥胖相关的信息有限,需要进一步调查。
其中母亲肥胖、低出生体重,2岁内体重的快速增长的证据是最强的。
▎研究结论:
证据表明,早期营养和环境因素影响儿童肥胖症的发展(图4)。
数据表明孕前保持BMI在正常范围内的重要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后代的BMI测量,而不包括后代肥胖的具体测量。
孕期妇女应实现适当的孕期体重增长,避免营养不良,吸烟,过多的游离糖摄入量(超过总能量摄入量10%)。
出生后2年内,应确保儿童避免高蛋白饮食、添加糖和含糖饮食的摄入消耗,以及避免体重过度增加。
卫生机构应保证孕妇孕期健康的营养,并维持正常体重,并仔细监测婴儿生长情况,以发现体重过度增加。
婴儿应该母乳喂养,并在生命的头两年内食用多样化的饮食。
主任医师
上海天佑医院 妇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妇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妇科微创中心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妇科微创中心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江阴市君巫路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正太北街70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葫芦岛市连山区胜利路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绥化市南二东路181号
三级 专科医院 公立
玉溪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星云路4号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风东路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