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推广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 让女性远离重复人流伤害

范光升 妇产科,国际医疗部,(健康医学部)体检中心,妇科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4月16日,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2011年常委会暨流产后避孕研讨会在广西桂林举行。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程利南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范光升教授、广西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李慕军教授等妇科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为广西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计划生育学组的成立举行了揭牌仪式。此次会议对我国流产后避孕服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研讨,以期通过学会的努力,在2011年进一步推广流产后避孕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远离重复人流的伤害。

推广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  让女性远离重复人流伤害

  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风险人群避孕知识的缺乏,以及计划生育服务的滞后,使得我国非意愿妊娠率、重复人工流产率都处于过高水平。而人工流产手术会给女性生殖健康带来巨大伤害,不仅包括如出血、感染、穿孔、以及引发慢性盆腔炎等并发症,甚至会大大增加女性不孕的几率。有数据统计,在继发不孕患者中,就有88.2%曾有人工流产史。因此,如何降低我国的人工流产率,提高我国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成为了妇产科医护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在我国推广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则是在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推动下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从2009年学会发起“科学避孕,远离人流”倡议书以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项目的尝试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绩。到2010年的流产后避孕医院院长论坛,直至今年《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南》的出台,都见证了我国这一医疗服务项目的发展与完善。如今,我国已有众多三甲妇产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设立了流产后避孕服务项目试点,而这一数字还在逐步扩大。这一医疗服务项目在全国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重复流产数量、保护了女性生殖健康、节约了社会资源。而该服务项目本身,也弥补了我国医疗机构现有服务的不足,增强了医患信任关系,降低了医患矛盾。

  在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流产后避孕的落实。程利南教授介绍:“让流产后女性落实避孕,是PAC项目的核心。我们通过提供咨询、同伴教育、落实避孕药具等服务内容,让前来接受人流手术的女性能够在术后立即采取避孕措施,真正避免因再次意外妊娠引起的重复人流。而在众多避孕方式中,以优思明为代表的复方口服避孕药则是最为推荐的避孕方法。”

  复方口服避孕药具有避孕高效和便于立即落实的特点,非常契合流产后女性的避孕需求,因此成为了在临床上最为推荐并得到广泛落实的避孕方式。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复方口服避孕药的避孕有效性高于安全套,十分可靠;同时,复方口服避孕药无论在手术流产或药物流产后都可以立即使用,而且不受术后并发症限制,适用广泛。同时,复方口服避孕药还促进女性的术后恢复,能预防盆腔炎、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防止宫腔粘连、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预防异位妊娠,对女性的生殖健康大有裨益。范光升教授介绍:“复方口服避孕药优思明采用了新型的孕激素成分屈螺酮,不但安全有效,有助于减少重复流产,保护女性生殖能力,并且能有效改善流产女性的消极情绪。更因其具有控制体重、光洁皮肤等额外益处,使得女性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2010-04-18 17:00:00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中暑有哪些症状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其症状涵盖体温升高、神经系统异常、循环系统表现等方面。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可给予适量淡盐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饮品,但要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1、体温升高:这是中暑最为直观的症状之一。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散热困难,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便会导致体温急剧上升。轻症中暑时,体温可能达到38℃以上;而在重症中暑阶段,体温甚至可飙升至40℃及以上。2、神经系统异常:中暑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显著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感觉头部昏沉、胀痛,仿佛有重物压迫。随着病情进展,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中暑引发的身体应激反应刺激了胃肠道。部分患者会表现出精神萎靡,神情倦怠,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3、循环系统表现:中暑状态下,循环系统也会出现一系列异常。由于高温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为了维持机体供血,心脏需加大泵血力度,从而引发心率加快,患者可自觉心慌、心悸。同时,体表血管扩张会使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进而出现面色潮红。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如高热不退、意识不清等,务必及时送往医院救治,进行专业的降温、补液等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高温天气下,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预防中暑的发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