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不断眨眼怎回事?

  抽动症是指身体任何部位的一组或一群肌肉发生不自主的、重复、快速地收缩。多发生于儿童时期,以5-12岁的男童最为多见。少数可持续至成年。

  抽动症的主要表现为:眨眼、挑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交替发生。轻者每日阵发性抽动,持续时间不超过数分钟,也有长时间不抽动。严重者则频繁抽动,间歇以数秒或数分钟计算,很难看到间歇或停顿。更有甚者,会出现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症)。一部分患儿会有情绪不稳、学习困难、攻击行为。发作时尖叫、冲撞墙壁、威胁、攻击他人等。

  儿童多种抽动症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躯体因素、遗传因素、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发育问题有关。

  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一般而言,短暂抽动症及没有明显功能损害的单纯性慢性运动性抽动症并不需要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首先,要将疾病的性质和将来可能的转归向家属进行解释,家长要知道抽动症状是不可控制的,并非孩子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他们;

  其次,对于学龄儿童,还必须向其老师讲解有关的医疗知识,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取笑或歧视患儿,由此帮助患儿消除由疾病引发的紧张、自卑心理,从而能保持或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第三,科学安排患儿的作息时间,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鼓励患儿参加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还要避免过度兴奋和紧张疲劳

  药物治疗:

  首先,应根据危害重的症状,使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利培酮、泰必利、哌迷清等和拟β肾上腺素能受体药物可乐定。药物治疗应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和遵循个体化原则。例如可乐定可作为较轻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病例的首选药;

  其次,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不必强求增量企图将抽动症完全控制,只要不影响生活、学习并尽可能使症状在公众场合或陌生人面前不被注意就可。控制抽动3个月后,要在患儿没有面临应急因素的时候逐渐减少药量甚至停药,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药量。

  第三,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应有一定时期的维持治疗,以防症状重复出现,维持治疗时可边治疗边上学。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09-09-27 08:53:00浏览10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