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用药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内科用药

磺脲类药物 降糖要注意!

举报/反馈
2009-08-28 01:41:0039健康网社区

  磺脲类药物是口服降糖药家族中的元老之一,其降糖作用确切,是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临床考验,磺脲类药物在降糖药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同其他药一样,磺脲类降糖药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及药物应用中的局限性。

磺脲类药物 降糖要注意!


  巧用磺脲药,科学降血糖

  磺脲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降糖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对以下方面予以注意:

  1。 磺脲类药物主要靠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对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不起作用,因此,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另外,有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者或处于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者也不能用。

  2。 消瘦或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首选磺脲类药物,而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宜首选或单独服用磺脲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多,易造成高胰岛素血症,使患者食欲增加,导致肥胖难于控制,因此,肥胖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胰岛素增敏剂,若不见效,才考虑与磺脲类药物合用。

  3。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剂量,任何一种磺脲类药物的每日用量不应超过其最大用量(如优降糖≤15毫克/天,达美康≤240毫克/天,美吡达≤30毫克/天)。对血糖控制不要急于求成、矫枉过正,因为严重低血糖的危害要远大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4。 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会部分地恢复,故应及时调整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5。 一般来说,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才能使药物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高峰与餐后血糖的高峰达到同步,从而取得最佳降糖效果。但格列美脲可以在餐时服用。

  6。 单用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联合用药。原则上,磺脲类药物之间不可联用,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也不能联用,但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雅)以及胰岛素合用而加强其降糖效果,避免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

  7。 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应慎用磺脲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大都需经肝脏灭活。当有肝功能不全时(如肝硬化),肝脏对药物的灭活能力下降,不能及时把它们代谢掉,因此容易出现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另外,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糖合成能力下降,肝糖原储备减少,使药物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增大,故对肝功能异常者宜慎用磺脲类药物。由于绝大多数磺脲类药物(糖适平除外)主要经肾脏排泄,当患者有肾功能减退时,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因药物蓄积引起低血糖。此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须慎用磺脲类药物。

  8。 老年人服用最大剂量一半的磺脲类药物,便可达到最大药效的三分之二。如果血糖控制尚未达标,可与其他类型降糖药联用,而不可一味地增加磺脲类药物剂量。

  9。 磺脲类药物可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其中优降糖的降糖作用最强,且半衰期长,老年人应慎用,以免发生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

  10。 消渴丸不是纯中药制剂,其中含有优降糖,每10粒消渴丸含2。5毫克优降糖,所以,其主要降糖机制、副作用、注意事项与磺脲类药物完全相同,不可任意增加用药剂量。

  11。某些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可降低心肌缺血预适能力,在心脏急性发作期用此类药物,有增加心肌缺血的可能。

  1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应禁用磺脲类药物及其他各种口服药,一律改用胰岛素治疗。

  13。磺脲类药物普遍存在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即降糖效果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退甚至完全失效,因此,一定要定期复查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服用磺脲药,谨防低血糖

  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磺脲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降糖作用,与此同时,该类药物所致低血糖的发生率也高居各类降糖药物之首,有时甚至还十分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低血糖反应在长效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中尤为突出,最典型的是格列本脲(优降糖),其原型及代谢产物均具有降糖活性,两者都经肾脏排泄,因此,对合并有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可能会引起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虽然也是长效制剂,但由于其较低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葡萄糖依赖的降糖作用,低血糖发生率较格列本脲显著降低。此外,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吡嗪(美吡达)的作用持续时间均较短,低血糖发生率也较低。

  导致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应用不当、服药后未及时进餐、高龄、饮酒、肝肾功能不全、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等等。

  由于个体差异,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时,患者不一定都有面色苍白、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部分老年患者或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低血糖症状常不明显。其实,这种“无症状性低血糖”更危险,患者可能事先无任何征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低血糖昏迷如持续6小时以上,脑组织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甚至死亡。

  对于轻症低血糖,可以马上吃几块糖果或喝点含糖饮料(如橙汁、可乐等),一般十几分钟就可缓解;严重的要立即送医院抢救,给予50%葡萄糖液静脉推注,随后以5%葡萄糖溶液持续静滴以维持血糖水平稳定,至少持续3天。倘若静滴葡萄糖不足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可将少量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入5%葡萄糖静滴,或给予胰升糖素1毫克静推。

  预防低血糖应从三方面入手:

  1。年老体弱的糖尿病患者避免使用强力长效降糖药物(如优降糖)。

  2。 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缓慢加量,直到达到血糖良好控制又不出现低血糖。

  3。 定时定量进餐,保持热量均衡。避免餐前剧烈运动,服药后及时进餐。如果因为感冒不能正常进食或腹泻影响吸收,要减少降糖药物用量。另外,每天的运动量要保持相对恒定,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但运动量过大也会导致低血糖,因此,在外出旅游、登山时,饮食量要比平时适当增加。

  第三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虽然也属于长效制剂,但由于它具有较低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葡萄糖依赖的降糖作用,因而与传统的磺脲类药物相比,其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服用格列美脲的患者很少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主要是因为格列美脲结合受体亚单位较小,并且解离下来的速度较快,在达到同等降糖作用的情况下,较少发生低血糖,显著提高了安全性,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能通过口服降糖药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实习编辑:周云霞)

更多精彩尽在药品频道!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