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方法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用药方法

打针还是吃药依病况而定

举报/反馈
2009-03-19 01:52:0039健康网社区
小编健康博客,与你分享更多!
小编推介:家庭用药,安全手册

  不少人认为,有个头疼脑热,打针比吃药管用,认为打针是最好、最有效的用药方式。其实并不然,不同的给药方式是针对不同的病情而选择的,打针、吃药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达到最好的疗效。

  药物的剂型是根据医疗上的需要设计的, 就像作战部队根据不同的敌人选择不同的兵种一样。例如急症病人,为了使药效迅速,该采取注射液、栓剂、汤剂与舌下片等。对于药物作用需要持久、延缓的则可以采用丸剂、缓释片剂等。有的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可以呈现不同的治疗作用,如硫酸镁制成溶液剂口服药时有致泻作用,而制成注射液则为抗惊厥药。

  吃药:方便但有局限

  药物进入人体最常用的要属口服给药,普通的口服药片、胶囊、口服液等都是通过口腔,经食道进入胃肠而发挥药效。口服药物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方便地服用,不像注射药、栓剂等,除了给药的麻烦外,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多数药片、胶囊被吞服以后会在胃内崩解,然后进一步溶解在胃液里,来到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便经绒毛被人体吸收。少数药品不被人体吸收,停留在肠胃道发挥作用,例如制酸剂留在胃部中和胃酸,泻剂与止泻剂主要在大肠,部分在小肠产生药效。

  口服的药品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以前,会先经过胃肠道中消化液的破坏及黏膜、肝脏里酶的破坏,有些药物甚至会被破坏一大半以上,被称为“首过效应”。会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的“首过效应”会严重到无法经胃肠道吸收,口服后几乎全军覆没,而只能采取静脉注射等方式。如大家熟悉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就是因为“首过效应”较严重,而多采用注射方式。

  打针:疗效与风险并存

  尽管如今科技发展,口服药的发展极为迅速,品种繁多,但就药物的起效速度而言,还当属注射给药。注射给药,立即进入血液,没有首过效应这道屏障的影响,见效比口服要迅速,比如急救药就多是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给药就是俗称的“打吊针”,不需要经过口服药物的崩散、溶解、吸收等步骤,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所有给药方式当中最快产生药效的,但是危险性也相对较高。消毒不严,操作不当以及滴速过快等都会引起输液不良反应。进入血液的药品,会继续到各处组织去发挥作用,但有时也会跑到我们不希望它去的地方,引起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肌肉注射则是从肌肉层慢慢进入血液,血管越丰富的部位药物吸收就越快,而皮下注射则是从皮下组织到达血液,例如上文提到的胰岛素针剂。

  合理选择用药方式

  除了打针、吃药外,药物进入人体的形式还有很多,一些不同剂型的药品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发挥药效。

  1.透皮吸收。中国传统的膏药就是应用透皮吸收的原理,皮肤用制剂主要用于涂敷于皮肤表面,穿透皮肤角质层到达病患部位发挥药效。也有通过皮肤吸收给药以产生全身效应,比如临床上使用的2%硝酸甘油软膏可通过透皮吸收治疗心绞痛;东莨菪碱膜剂贴于耳后皮肤上,可预防晕动症。

  2.口腔吸收。例如硝基甘油舌下含片,使用时含在舌下,直接从舌下黏膜吸收到血液,迅速发挥药效。口腔黏膜分布着许多血管,药物通过口腔吸收后,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

  3.直肠吸收。如肛门栓剂则是从直肠黏膜直接吸收,直肠接近肛门端的血管极为丰富,一些药剂如栓剂、灌肠剂可以通过直肠吸收进入静脉,对于一些不适合口服、遇到胃酸分解或有禁忌的药物可以使用栓剂、灌肠剂给药,相比而言,灌肠剂有吸收快且完全的优点,也有吸收不规则,可能因直肠内的粪便而影响吸收效果等缺点。

  除此之外,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还有许多,如直接吸入肺部的气雾剂、滴入眼、鼻、耳的滴眼剂、滴鼻剂、滴耳剂等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搭配,可以有力地捍卫人体的健康,赶走疾病。

(实习编辑:黄艳玲

更多精彩尽在药品频道!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