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心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用药心得

便秘,切忌滥用泻药!

举报/反馈
2009-01-26 02:03:00
点击进入——便秘:一个不容忽视的养生话题

  现代人多具有健康保健意识,饮食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各种滋补品更是花样繁多,补这补那,人们对“进口”的考究远胜过对“出口”的关注。

  在我们周围,人体的“出口”障碍--便秘正困扰着很多人,滥用泻药现象也非常严重。

  2002年8月,“中国慢性便秘论坛”在北京举行。经国内200多名消化病医师讨论酝酿,推出了《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以规范和指导医生、病人正确诊治用药。

  著名消化病专家、第二军医大学消化内科许国铭教授在接受本刊专访时郑重呼吁:“医患双方都应高度重视便秘问题,切忌滥用泻药!”

  重视便秘的危害

  健康人排便习惯多为一日1~2次,或1~2日1次,粪便多为成形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一日3次或三日1次,粪便呈半成形或呈腊肠样硬便。

  便秘,常有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在不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显著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

  的慢性便秘发生率高达15%~20%。普通人群便秘发生率为10%,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许教授介绍说,“一般人认为便秘不是病,打打开塞露就行了,这不是什么大毛病?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其实,便秘的痛苦不比梗阻少,“人真的会被大便憋死”。便秘的危害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其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病症伴发便秘可导致生命危险;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不主张滥用泻药

  便秘常见且自然病程长,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长。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受到便秘的影响。

  近年来,30~39岁的人特别是长时间坐办公室的白领职员、出租汽车司机、长途汽车司售人员等人群,便秘发病率明显增高,精神压力过大是其主要因素。这也可以从美国人群中便秘患病率高(2%~28%)得到佐证。

  对于便秘,“多数患者自服通便药或外用药物,造成泻药滥用现象严重,这也是不可取的”,许教授强调说,“人体的健康贵在平衡,能进能出才比较完美”,道理大家可能都懂,但未必都能重视。

  造成便秘的因素很多,每个人个体情况亦不同,专家们将便秘分为出口梗阻型和慢传输型,处理的措施也各不相同。首要的是分析查找原因,分层(有无报警征象)、分级(轻、中、重度)、对症治疗。对于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功能性便秘,如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许教授建议“身心调治最重要,放松心情,多笑,多喝水,多运动,多吃粗纤维食物,便秘是可以防治的”。

点击进入——便秘:一个不容忽视的养生话题

  若有便秘史,并出现“报警症象”--年龄45岁以上,有便血、贫血、消瘦、发热、黑便、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许教授分析道,长期滥用泻药,特别是刺激性的泻药,如酚酞、比沙可啶(便塞停),中药大黄、芒硝(玄明粉)等,副作用较多。一是剂量不易掌握,造成“便秘-服泻药-腹泻-便秘”的恶性循环,造成肠生理功能紊乱。二是形成泻药的心理依赖。长期滥用泻药还会产生大肠黏膜黑变、肠管平滑肌或神经元性病变等严重后果。

  综合治疗的选择

  慢性便秘需要综合治疗,目的是要恢复排便生理功能。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

  排便生理教育 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坚持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同时应增加活动量。

  心理治疗与生物反馈疗法 中、重度的便秘患者常伴有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因素或障碍的表现,应予以认知治疗,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生物反馈疗法(排便训练)适用于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药物选择 主张选用膨松剂(如麦麸、欧车前等)和渗透性通便剂(如福松、杜秘克),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只可偶用,切忌滥用)。

  对慢性传输型便秘,还可加用促动力剂,如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等。

  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后,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

  多种中成药具有通便作用,但应注意成药内的成分,也需注意长期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的适应证是“出口梗阻型便秘”。包括继发性巨结肠、部分结肠冗长、结肠无力、重度的直肠前膨出症、直肠内套叠、直肠黏膜内脱垂等。治疗前应注意有无严重的心理障碍,以及结肠以外的消化道异常等。

  结束了对许教授的采访,我突然联想到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谈道他的百岁长寿秘诀是--“我放得下,睡得着,吃得落,拉得出”。刘海粟老先生的百岁长寿之道,相信对我们不无启迪,这就是“放宽心-睡好觉-吃得进-排得出”。

  让我们大家记住专家的忠告,保持“进出平衡”,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人。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黄艳玲

更多精彩尽在药品频道!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