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对于黄金救治时间只有120分钟内的胸痛患者来说,抢救时间决定生死一线。县域医院距离广大患者最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患者送不来”、“送来救不了”、“治疗不规范”三大痛点。
如何助力县市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抓住县域胸痛患者发病初期黄金救治时间?在今天举行的“县市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暨介入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简称:“CPC项目”)” 2018年度启动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霍勇教授表示:“胸痛中心是衡量一个地区急性心血管病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两年中,CPC项目已经帮助全国1000余家县域医院进行胸痛中心建设,并通过培训持续覆盖了近40000人次的县域医生。”他透露,2018年,由550位心血管领域胸痛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将为4万名县市级医生,带去1270场心梗诊治规范化的培训。
“县市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暨介入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由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研究院(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办,赛诺菲中国独家支持。
心血管病占农村居民死亡四成以上 抢救存在三大痛点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指出:我国目前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5.01%,在城市为42.61%。而目前我国县市级医院的胸痛中心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患者需求。
在最短时间内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手段,县市医院距离患者最近,承担着急性心梗患者首诊首治的任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患者送不来”、“送来救不了”、“治疗不规范”成了县市胸痛救治领域发展的三大痛点。
痛点一,患者送不来。一方面,因为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属的认知不足,导致有症状后患者不能及时打120送往胸痛中心,使得救治延迟。另一方面,受县医院医疗条件限制,以及未形成与EMS的协同救治网络,急性胸痛病人通常被送往省级医疗机构,从而导致救治延迟。
痛点二,送来了救不了。由于医院硬件设施不匹配,医生缺乏诊疗经验,县市级医院往往不具备开展急性胸痛救治的能力,如不能开展急性期PCI技术、对于冠心病复杂病变缺乏救治临床诊疗能力等,从而导致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痛点三,治疗不规范。县市医院缺乏系统化、网络化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院前与院内衔接不及时、院内救治缺乏标准化以及救治流程缺乏规范化。
“县域定制”推动胸痛中心 550位心血管专家下基层
为改善基层患者舍近求远、抢救不及时、治疗不规范的现状,县市级胸痛中心的建设迫在眉睫。霍勇教授透露,2018年CPC项目启动后,将采用“县域定制”的形式为基层医院提供规范化指导:
根据每家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进度和PCI能力,帮助参与胸痛中心项目的医院在胸痛中心认证过程中获取更简单、具体的指导,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胸痛中心认证的效率。
霍勇教授表示:“县域定制”有助于推进县市级胸痛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化、立体化建设,更有利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向科学性、协作性、共进性发展。
此外,550位心血管领域胸痛专家将渗透基层,计划在2018年为4万县市级医生带去1270场心梗诊治规范化的培训,从而提高县市级医生对急性心梗患者的疾病诊断和鉴别能力,促进多学科优势整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做到对患者进行快速的分类、危险分层和准确评估,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治疗延误。
“基层胸痛中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广阔天地,我们期望携手更多的同仁奔赴各个县域、市级医院,助力提升基层医生临床诊疗能力,推动我国各地区胸痛中心的建设,促进我国急救体系的发展。” 霍勇教授补充道。
星星之火 燎原基层胸痛中心
CPC项目自2016年开展至今成绩斐然,得到了各级卫生部门和社会的积极响应:已协助107家县域医院通过胸痛中心认证,1220家医院参与项目并开启胸痛中心建设流程,在推动县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同时项目也着力于提升县域心血管介入诊疗水平,已举办了1200余场胸痛中心培训活动,累计覆盖近四万人次县域医生。
CPC项目积极帮助县级医院培养具备PCI技术能力的人员,提升广大县级医院的PCI临床水平,实现科室整体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及规范化管理的提升,拥有掌握急性胸痛救治,形成先进高效的心血管内科管理系统,确保患者在‘3小时+90分钟’的PCI围手术期内[1],在最为便捷的县级医院获得及时、优质的治疗,并通过科学的术后疾病管理,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各方的倡议下,今年县级胸痛中心的建设还将扩展到市级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
主任医师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管技师
信阳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药剂科
主治医师
井岗山学院附属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北京协和医院 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