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疾病用药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其他疾病用药

半夏致49 例不良反应/事件--患者情况

举报/反馈
2017-02-08 13:18:44化工化学出版社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两季采挖,洗净,去外皮和须根。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是生品有毒,因此有多种炮制品种。下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半夏”条目下几个不同炮制品的记载:

  【生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法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姜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清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上述3种半夏炮制品用量均建议为3 ~ 9克,生半夏建议外用。且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历代医家对半夏毒性的论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草部下品,“味辛,平,有毒”。后世医家亦公认其毒性。晋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

  宋代《证类本草》认为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明代《本草蒙筌》提及半夏“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有毒”。《本草汇言》认为半夏:“有小毒,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可见历代医家均认同半夏具有毒性。

  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对半夏毒性的认识,多集中在黏膜刺激性方面。早在《本草经集注》中就已经提到半夏“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认为半夏对咽喉具有刺激作用,且生姜可以制半夏毒。《本草经读》认为半夏“其涎莶甚,激刺之力甚猛,故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日华子本草》认为半夏“味辛,麻舌”。

  除了黏膜刺激毒性外,《雷公炮制药性解》等著作中还提到了半夏对于脏器的毒性作用:“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发吐。”并着重提到了半夏的肝毒性:“半夏上有陈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本草新编》在论述半夏化痰功效的同时提到了半夏的肾毒性:“半夏燥气之药,再耗肾中之气,气一耗,则火动水燥,不生精而生痰,势所必至,不特无益,反害之矣。”

  此外,历代医家对于半夏的禁忌证亦有共识,认为阴虚血燥者不可服用:“半夏古人立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提到:“烦渴及血证勿用,惟气证发渴者不禁。”《本草纲目》云:“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自南宋《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一书始,半夏被认为是妊娠禁忌中药,李时珍则认为“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进一步确认妊娠为半夏的禁忌证。

  检索1950年至2015年3月半夏致不良反应/事件文献,共检出18篇49[1-18] 例文献报道。详见表9-1。

  表9-1 病例文献统计

  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

  1982 1 1 2003 1 1

  1991 1 1 2004 1 2

  1994 2 2 2006 1 6

  1996 1 1 2007 1 1

  1997 2 2 2008 1 1

  1999 3 13 2009 1 2

  2000 2 16

  一、患者情况

  在49例不良反应/事件中,男性35例,女性12例,2例性别不详。患者年龄最小2岁,最大59岁,详细年龄分布见表9-2。

  表9-2 患者情况统计

  年龄病例数

  <8岁4

  8 ~ 12 岁11[11]

  20 ~ 54 岁28

  55 ~ 63 岁3

  不详3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