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医药资讯

冬季早晨是心肌梗死高发的“魔鬼时段”

举报/反馈
2016-12-13 08:34:3639健康网

  入冬之后,各大医院救治的心肌梗死(心梗)患者逐渐增多,专家提醒:冬季早晨是心梗高发的“魔鬼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提高警惕,别让心梗在冬季和早晨夺去你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魔鬼时段”

  心肌梗死,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血栓阻塞了给心肌提供血液的主要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如果缺血面积较大,就可能引发猝死。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年之中冬季多,二是一天之中早晨多。冬季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样,在清晨,由于生物钟效应,在刚睡醒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各种激素浓度上升,生理代谢活动增强。上述变化,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一旦斑块破裂从血管壁脱落,就会阻塞心脏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2.9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在以“全方位管理,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拯救生命”为主题的阿斯利康心血管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心脏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霍勇教授强调:“包括心梗在内,很多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是可以预防的,心梗高危人群应重视心梗的预防,全面控制导致心梗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心梗风险;对于已经发生心梗的患者,关键的是缩短救治时间,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拯救生命。”

  预防心梗发生,应管理急性心梗的“坏朋友”,即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以下9项因素可以预测90%的急性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少运动、缺少蔬菜水果、紧张心理和酗酒。患者即使单独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吸烟这3项中任何1项危险因素,发病的风险也会增加3倍,如同时具有3项危险因素者,发病的风险则上升了11倍之多。

  需院前预防、院中急救+出院后随访全方位管理

  减少心梗的危害,首先要从预防抓起,对于导致心梗发生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控制,而不能只是注重单一疾病的治疗,甚至置之不理。

  对于已经发生心梗的患者,特别是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更要及时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此病发病急、病情重,如未及时救治患者会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霍勇教授强调:“当急性心梗发生时,最明智,最救命的做法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原因是120急救车的到达就意味着治疗的开始,同时120急救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往医院的同时,在车上就可以通知医院做好各项准备。如果患者家属打车或开车去医院,很有可能因为交通拥堵而耽误抢救的宝贵时间。”因此,在发生急性心梗时,患者及家属应牢记两个“120”,一是立即拨打120,二是救治的黄金时间是120分钟,一定要争分夺秒在最短时间内送往医院进行急救,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对于心梗治疗出院后的患者,要重视定期随访和长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病变,治疗了心脏一处血管,并不意味着其他血管不会出问题,发生过心梗的患者,再次发生心梗、中风的危险会大大增加,因此出院后的定期随访和治疗至关重要。霍勇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对心梗患者出院后的管理还不完善,亟待加强。国外数据显示,启动患者出院后管理,加强患者再教育,患者心梗复发住院的比例明显下降,只是原先的1/6。”

  总之,面对心梗这个强大又危险的敌人,需要从“防、治、管”全方位入手,患者要重视危险因素管理,发病时有急救意识,出院后坚持定期随访和长期治疗。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