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观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业界观察

中国药物研发现状 多元化小药企活跃

举报/反馈
2013-09-11 10:05:18生物探索

  众所周知,药物研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高,其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全球新药开发成功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许多跨国药企对研发越来越谨慎,在研发投入上有所缩减,而在仿制药领域却不断发力。

  在此背景下,药物研发渐渐出现了更明确的分工,除了很多医药巨头们建立起的研发中心外,一些专门从事药物开发的科研机构及研发外包公司也逐渐兴起。同时,随着疾病病种和治疗领域的不断细分,药物研发也呈现出细分化态势,如糖尿病、心脑血管、抗肿瘤等领域的药物研发颇受关注。

  对于我国医药行业来说,药物研发始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话题。虽然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药物研发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与研发体系成熟国家的水平差距甚远。目前国内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仅个位数,且仅有的创新药在国外并没有市场,真正走出国门的国内药企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在国内市场求生存。

  不可否认,面对我国药物研发的现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及扶持政策,但在一片“繁华”的背后,令人悲哀的是多数政策没能落到实处,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近日有行业人士建议,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改革药物研发与生产“捆绑”的管理方式,建立上市许可人制度,以期为国内药物研发注入“鲜活”的血液。

  而从药企层面来讲,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寻求合适的研发路径势在必行。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面临同样挑战的环境下,要做的不外乎是创新加整合,否则,将逃脱不了被收购或吞并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中药历史悠久,在人类医学史中曾经占有领先地位,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有所局限,中药的发展渐渐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在药材品种、药理研究、生产工艺、制剂质量等方面均有进步,但低水平重复仍像一座大山,横亘在药物研发的现代化之路上,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还在做中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企业,现在转型还来得及。”可见,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药研发之路前景不容乐观。

  为此,我们立足于对国内外药物研发现状分析之上,对药物研发的多元化、细分化等领域进行探讨,并剖析在政策推动下国内药企在研发上的应对策略。

  全球研发考量

  随着新药研发难度和成本增加、各主要疾病领域产品竞争愈发激烈,药企在新药研发领域的产品投入产出比日渐下滑。在国外,研制一个新药大约需要超过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而成功率仅为1/5000。尽管如此,由于新药可以垄断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欧美等制药巨头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药物研发,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成果出来。总而言之,在多元化、细分化等趋势下,走出一条自我特色之路才是研发型药企的制胜之道。

  多元化 小药企活跃

  根据Citeline公司Pharmaprojects/Pipeline数据库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在研药物数量排名前十的药企中原研药品占在研药品总量比例从2011的13.4%下降到2013年的11.2%;与此相对应的是,小型药企(仅有1或2种在研药物)的数量再次出现增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一种趋势正在延续:大型药企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动作越来越谨慎,而小型药企的参与在逐渐增多。

  “这是由于在金融危机几年中,美国制药巨头减缓了扩张趋势,在研发投入上相对有些许收缩。”广州博济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晓林指出,原研药比重确实存在下滑迹象。并且根据近几年美国纳斯达克股价上涨情况来看,股价上升最迅速的是几个专门在新药研发上比较有建树的小药企,其共同特点是有1-2个1类新药的上市,如糖尿病、抗肿瘤药物。

  针对上述现象,湖南赛隆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所长李剑锋表示,原因有二:一是整个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因而大型药企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较之前更加谨慎。FDA审批一种新药一般在10年左右,现在立项的品种在当前看来或许是很好的一个品种,但在完成审批的10年后可能会被别的更好的项目所取代;二是仿制药的增加也拉低了整个原研药的比例。

  但需要肯定的是,自2000年以来,全球在研药物规模一直保持逐步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FDA批准了13种新型药物上市,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从中初步可以看出药物研发步伐依旧稳健,然而期待其进一步大幅增长似乎不太可能。业内人士表示,去年批准的39项已创下近15年新高。北京万全制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宋雪梅表示,前几年累积的创新药的成果释放已经接近完成,而在这些数据中,包括一系列已经上市产品撤市及安全警告的出现,说明研发难度在持续增加,后续阶段基本不会持续出现新药大幅度通过审批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FDA上半年批准的13种新型药物,主要由11家药企研发,其中大型药企仅1家。“葛兰素史克占了3个,而其余的10种每家药企1个,但像辉瑞、礼来、阿斯利康等大型药企并没有占比。”李剑锋称,这种现象之下,药物研发必会呈现多元化发展。

  对此,叶晓林同样认为,多元化发展将是趋势,小型药企唯一的出路在于拥有一两个重磅级产品,才有可能走上量级发展的道路。

  “药物研发多元化发展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总监马驰进一步指出,小型药企一直以来都是研发体系中重要且极度活跃的一环,相对于大型药企的谨慎,小型药企表现得更为激进。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些现象表明药物研发需要创新和活力。正如宋雪梅所言,好的流程、好的管理可以降低风险,但扼杀创造。另外,没有大药企的带动和投入,就没有小药企的研发繁荣和冒险。

  细分化 “小专”乃利刃

  综上可以看到,目前药物研发越来越难,风险也越来越大,但仍有药企在坚持着药物研发。正如马驰所言,发达国家成熟的药物研发体系一直以来在药物研发领域都有明确分工,如美国的药物研发体系(如下图):

  同时,发达国家的药物研发在此基础上兴起了研发外包行业CRO。“然而,欧盟、美国等地将众多此类项目放在印度。”李剑锋直言,在我国,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很多药企、研发机构不能很好的进行分工,但近年来国内CRO也在慢慢增多,不过仍以承接国外项目为主。

  众所周知,诸如葛兰素史克、礼来、惠氏、强生等大型跨国药企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研发中心,这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有关。叶晓林分析,这些研发中心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的有苗头的新药进行收购,另一方面是进行前期的基础研究和删选工作。而在印度、中国等建立研发中心,是经过多年的产业布局,分工自然也会越来越细。然而,研发机构的兴起,进一步要求药物研发一定要有独特的优势,这样才可能会发展壮大。

  目前, 随着全球医学研究的发展及进步,疾病病种及治疗领域已经不断进行细分,并且未来将越来越细分,自然会给药物研发带来一定的影响。叶晓林认为,随着疾病药的细分,疾病小领域的项目或许不会引起大企业的重视,但是,小领域的价值会渐渐凸显出来,做专会越来越有市场,“小且专”是趋势。

  谈及此,李剑锋表示,这十多年来,药物研发的确在往细分化发展。以感冒发烧用药为例,在国外,会先化验感冒是由哪些病毒或是细菌感染,来针对性下药;而在国内,会选择青霉素、头孢甚至是喹诺酮。由此看来,国外在用药方面比国内要专业得多,幸而国内现在慢慢在向专业细分化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最受关注的领域排名居前两位的为抗癌类品种,其次是预防性疫苗品种,阵痛药和糖尿病品种分别位居第四、第五位。

  从疾病病种和治疗领域不断细分的现状与当前的市场前景分析,上述专家均认为,抗肿瘤药物将仍是拥有广阔前景的领域。除此之外,马驰还指出,预防性疫苗、镇痛、糖尿病、针对罕见病的“孤儿”药(例如今年获批的Mipomersen sodium)也是值得关注的。

  “未来的研发之路,合作和购买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坚持自己的特色,同时加强整合能力,是研发药企的常胜之道。”宋雪梅直指,药品的生命力永远是满足还没有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因此只要有这个需求,就会出现满足这个需求的药物。

  中国式探寻

  在全球多元化、细分化的趋势下,我国的药物研发后劲不足,且基本以低水平的仿制药为主。或许正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扶持与推动力度,陆续出台的“重大新药专项”等政策对我国药物研发而言可谓是极大的利好。在此情况下,专家建议,药企可充分利用行业格局变化之势,把握疾病谱变化,最大程度地实现新药价值。

  “阶梯式”新药格局

  我国药物研发现状的改善还需要环境系统化的逐级完善,但其中的阻力很大,未来任重道远。

  ——马驰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只有5种,国家1类新药20余种。且从药物创新的角度来看,药企的研发多聚集在两类仿制药上,一类是首仿药,即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未上市的新药,药企通过首仿方式将其引入中国市场;另一类则是在国内外都已经上市,且市场规模初具,由药企完全地跟进仿制。在此形势下,我国新药领域逐渐形成了“阶梯式”的局面:以6类仿制药为主,国内外均上市的1类新药极少,此外,3类新药逐步有药企进行布局。

  对此,湖南赛隆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所长李剑锋表示:“目前我国的药物研发主要存在两种现象,第一,研发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第二,创新资源稀缺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事实也的确如此。目前,我国的药物研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借用北京万全制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宋雪梅的话:“我国的药物研发一直是为研发而研发,如以申报国家经费、发文章、评职称、当院士作为研发目的;相比之下,真正从企业角度、市场价值和临床需求等方面出发的药企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药物研发整体起步较晚、创新资源不足、实力较为落后等因素有关。但结合近几年的情况来看,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还是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不久前,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发文表示,应改革药品研发与生产捆绑的管理方式,实施鼓励专业分工政策,建立上市许可人制度。据了解,在过去研发与生产捆绑的机制下,新药产品的上市必须严格地经过一整套流程,包括厂房建立、配套设备到位、申请生产许可证等,只有这些条件完善后才可以开展新药产品的研发、临床试验、政府审批等。对药企而言,这套流程不仅程序复杂,时间也长达十余年。

  相比之下,上市许可人制度则更为灵活。在这种机制下,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相互独立,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将产品委托给不同的生产商生产,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均由上市许可人对公众负责。同时,该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捆绑”管理模式下出现的问题,从源头上抑制药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李剑锋直言:“如果国家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对药物研发将带来极大的触动。”

  首先,从监管层面上讲,将责任明确到人是完善药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其次,从药企角度来看,由于生产与研发不再“捆绑”,药企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研发技术的交易或者转让,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此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促进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另外,对药品研发本身而言,宋雪梅指出:“谁投入谁获益,新药的临床价值和市场应由政府买单。而上市许可人制度的实行将让研发成果持有人真正掌握长久的市场利益的有效法律保障,所得的收入又反过来推动研发。因此,该制度应该加快推进。”

  当然,要改善我国药物研发现状,单靠某项制度的改进远远不够。在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总监马驰看来,我国药物研发现状的改善还需要环境系统化的逐级完善,例如制定利于创新的法规体系、完善国家新药审批制度、医药行业投融资体系、甚至需要梳理目前医改中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国家层面的医疗卫生的投入等,但其中的阻力太大,未来任重道远。“尽管如此,但改革总比原地踏步要强。”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