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快讯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药品快讯

中药价格猛涨催生市场造假热潮

举报/反馈
2011-10-10 03:43:00新浪健康

  从最早的板蓝根,到后来的金银花,从去年三七绝产到现在的太子参暴涨,最近3年里,中药市场可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在领军角色的“走马灯”之下,一个个涨幅纪录被刷新,演绎着关于中药材的市场“神话”。过去一直以“简、便、验、廉”面目示于人的中药材,近期以来涨势汹汹,被网民惊呼“药你命”,坊间甚至流传,有药厂为了降低原料成本,不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更是引起市场焦虑

  “现在的中药太贵了!”在小编的走访中,药店老板这样抱怨,医院中药师也是这样抱怨,消费者更是叫苦不迭。而当小编顺藤摸瓜,来到北方最大药材市场——河北安国市之后,看到的场面却突破了所有人的预期。一场中药产业的“祸变”已在逐渐形成。

  价格对比:治感冒比西药贵10倍

  金银花、麦冬、双花,就是这样3味普通的中药材,曾经帮助无数的感冒患者摆脱病痛,但现在这些曾被贱称为“草药”的东西,正在改变它们的平民本色。“草药草药,价格不便宜怎么会叫草药呢?”老中医杨志瀚行医30多年,手里开出的药方已经不计其数,但最近几年,他写方子时手越来越沉。“以前治感冒的中药,抓一服顶多块8毛钱,就算是吃7天一个疗程,顶多五六元钱,这个价格算下来,比吃西药便宜多了,而且对身体的副作用还小。”杨志瀚说,在2009年之前,他给人开治感冒的中药方毫无压力,提笔就写,可现在开这么个药方,他就要掂量掂量了,“金银花疯涨的时候,我就少开点金银花,多开点双花,加点双黄连清热;后来双花又涨上去了,我就少开点双花,加重麦冬分量,养阴;现在麦冬价格也涨上去了,我真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开出便宜中药来了。”中药价格的行业性上涨,让老中医也犯头疼。杨志瀚介绍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一个感冒药方抓足一个疗程,最省也得超过100块钱,还不如吃阿奇霉素来得便宜,“吃7天中药花100多块钱,吃阿奇霉素才花不到10块钱,这个账谁不会算啊?长此以往,大家都买西药,中药就没人买了!”杨志瀚说,他最担的,是原本以低价亲民的中药,逐渐因价格因素丧失市场,这将对中医药的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

  市场档案:岛城经历3次大涨

  杨志瀚担心的是中医药的传承,而岛城各大药房担心的则是利润的萎缩。“我们现在已经明显感到中药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了,不光是销售量出现明显的减少,药房的利润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啊,再这样下去,中药就根本没法卖了。”台东三路一家中药房的专柜负责人魏老师告诉记者,在2009年之前,太子参1公斤才20多元钱,质量好的也不超过三四十元,可现在太子参1公斤已经超过了600元钱。在药房卖了10多年中药的魏老师告诉记者,大概来说,青岛的中药市场先后经历过3次大幅涨价的行情。

  “第一次是2009年,代表品种是金银花。”魏老师说,那一年金银花从最便宜的中药材,摇身一变,成为了最贵的中药材之一,短短几个月价格从每公斤70元涨到了每公斤400多元,“当时是因为甲流疫情,金银花的市场需求猛增,价格也飞快地涨上去了。”然而才过了1年,金银花的价格已经直线下降,现在金银花每公斤也就200多元钱。

  继金银花之后,三七成为了中药涨价的排头兵。“2010年夏天,三七的价格一下子涨上去了,据说是云南当地因为干旱绝产。”魏老师告诉记者,当时三七的价格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从每公斤不到100元涨到了最高每公斤600元,而且货源异常紧张,整株三七参市场难觅。但还没过去半年时间,三七身上的光芒逐渐黯淡了下去,现在一公斤差不多要400元钱左右。

  而最新的一轮涨价正在进行中,这次的风头角色是太子参,但对于这次涨价,魏老师感到特别的不解。“金银花清热解毒,不光是治感冒,很多药方都拿它当配药,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三七价格虽然涨得离谱,但三七的用途很广泛与这两者相比,太子参涨价有点没道理。”魏老师说,今年太子参的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公斤560元,2009年每公斤才100元左右,原本滋补功效甚微的太子参,居然成为了与人参、党参齐肩的“滋补名品”。魏老师预计,这次太子参的价格回落,估计比三七还要快。

  连线药都:涨价导致“卖药难”

  一部《大宅门》让全国人都知道了药都祁州,而在白景琦嘴中时常念叨的这个祁州,就是现在的河北安国市。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河北安国已发展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中药集散地。安国的中药价格牵动着全国中药市场的神经,为探寻今年中药涨价的真实原因,记者近日来到了安国市,在这里,药价上涨并没有带来药商的笑面孔,带来的是处处喊难的大萧条。

  在安国市药城大街上,记者与正在喝茶的药商孙广治攀谈起来。孙广治是安国本地人,如果从父辈算起来,也是百年药商了,但今年市场的萧条还是出乎孙广治的预料。“药价太高了,根本没法出货,我这一个月的出货量还不如去年好的时候一天的出货量。”孙广治告诉记者,来安国上药的主要分为三类人群:最主流的是全国各大药厂,他们需求大量的原材料,是最能影响市场行情的顾客群;其次就是中药贩子,这些人奔波于安国和其他城市之间,靠赚取环节差价牟利;最后是各大医院和商,他们只要饮片,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价格分析:中药到青价格翻番

  在安国市最新的报价表中,三七的最低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45元,而同日青岛药店零售价却是每克最低6.2元,照此折算,青岛市三七零售价格已经高达每公斤620元左右,如此巨大的价格涨幅是如何出现的呢?“中药材从安国发到青岛,中间最少要经过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加价,加上物流、损耗和人工,一般中药材从安国运到外地,零售价都会翻番的。”孙广治向记者介绍说,青岛药店很少直接从安国药市直接进货。一般是由山东的药商根据市场情况,批量购进药材,然后转运至山东鄄城的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有的也分流到济宁、青州等地,通过山东省当地的中药批发商过渡之后,转入青岛本地的中药材批发商手中。之后转入药店营销体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摆到柜台上销售。而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环节,中药的价格都会不同程度提高,“其实零售终端最赚钱,我们是按公斤批发出去的,而他们却按照克、钱来零售,每克只要涨5角钱,就能赚不少。”

  各方反应

  药农

  种两年藿香还没卖出去

  虽然中药价格高涨,但药农并不是最大的获益者,很多药农反而成为了药价动荡的受害者。安国市药农高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种了两年的藿香,到现在都没有卖出去呢。”高先生告诉记者,他家一共有8亩地,其中6亩是药田,剩下两亩种蔬菜和粮食。2010年,高先生种了不少的藿香,可根本卖不出去,高先生说,去年的藿香卖不出去,他认为今年情况肯定会有所好转,所以又坚持种了一年的藿香,结果今年情况更惨淡,藿香干脆是有货无价。

  药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巨大的种药成本,“草药对土地肥力要求很高,种粮食1亩地一二百块钱的肥就够了,种药花在肥料上的钱最少翻倍。”高先生说,种药成本大的另一个因素是不能重茬,今年种了明年就要换种,“拿牛膝来说,我去年种了一亩收300公斤,今年一亩才收50公斤。”高先生说,现在中药价格波动非常大,种对了药材,一年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如果种的药材不对,就有可能会亏个精光,“现在种药投机性太大了。”

  药商

  涨价催生造假热潮

  中药材涨价不光给市民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它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掺假造假。中药材批发商王安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河北安国一趟,他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中药造假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以前你给整株三七抹一层药粉子,撑死多挣个三块五块,现在就能多挣三十五十,谁不想多挣点钱啊?”王安介绍说,现在市场上最常用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安国当地有售的则多达500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就连常年跑药的药商也不敢说全都熟悉,所以想要在中药材里做点“文章”,其实难度并不大。加水掺渣已是常事;拿下脚料磨成粉往药株上抹,也不算新鲜;碰到以次充好、陈货翻新,也都是得过且过。

(责任编辑:王翊榆)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