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婷专栏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罗晓婷专栏

范长河主任:抗抑郁药利大于弊

举报/反馈
2010-04-07 01:30:0039健康网

  对于抗抑郁药,“副作用”是患者们永恒的话题。在网络上,有关“抗抑郁药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帖子很多,求助的、抱怨的……不胜枚举,患者们反映在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阴茎勃起功能异常、性欲下降、没有性高潮等种种问题。除此之外,抗抑郁药引起的胃肠不适、记忆力减退、焦虑失眠等不良反应,甚至是“增加自杀率,使人上瘾”的说法,也让不少抑郁症患者望而却步。

  坚持服药,却要以牺牲性功能、胃肠功能等为代价;不服药,却可能深陷抑郁症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患者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对此,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范长河主任表达了他的看法。

治抑郁症却牺牲了性功能?


  范长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生物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擅长诊治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心理应激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服药带来的好处远多于副作用

  范主任坦言,过去传统的抗抑郁药副作用确实比较大,例如引起心慌、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便秘口干等。反观新型抗抑郁药,副作用已经大大减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药物都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副作用。目前新型的抗抑郁药也可能会导致患者性功能出现障碍、肠胃不适、焦虑、失眠、口干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些影响,但对内脏器官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很安全。而且不同的新型抗抑郁药带来的副作用类型和程度不一,医生通常会选用对患者影响最小、最合适的药物。

  提及过往就诊的患者,范主任表示,确实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正确认识抗抑郁药,甚至会因为害怕副作用而拒绝服药。但经过医生详细讲解后,一般患者还是会接受药物治疗的。而且,范主任强调,抗抑郁药带来的部分副作用例如头晕、口干、失眠、焦虑等并不是长期的,只是在服药初期比较多见,服药2至3周后,适应了就会逐渐消失,但性功能在整个服药过程中可能都会伴随一些异常。

  而范主任在权衡利弊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抑郁症给患者带来的功能损害和痛苦,肯定远远大于服药所带来的轻微的生活质量下降。”

  药物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性

  也许有的患者发现别人服抗抑郁药后什么事都没有,可自己服药后副作用却排山倒海。至于这其中的原因,范主任指出,是药物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因此,如何选抗抑郁药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用药,可能恰恰选择了一种不适合自己的,更容易形成“抗抑郁药的副作用都很大”的错误认识。

  抗抑郁药毕竟不是普通的感冒药,范主任建议患者主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在对病情进行评估后,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症状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抗抑郁药和增加自杀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美国FDA曾发出警告,认为某些抗抑郁药会增加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对此,范主任表示该说法确实存在,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是体现了一种相关性。

  现在美国FDA规定对某些抗抑郁药进行“黑框警告”,对于警告的原因,范主任认为,并不是美国FDA已经认定某些抗抑郁药可以引起儿童和青少年自杀,只是由于临床上出现了这样的自杀病例,说明服用抗抑郁药后某些患者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自杀风险。而美国FDA进行黑框警告的目的并不在于它不推荐患者使用这些抗抑郁药,而是借此提醒医务人员提高警惕,使用这些抗抑郁药后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

  抗抑郁药增加自杀风险的潜在原因

  临床上出现的部分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在服抗抑郁药后自杀的病例,能够说明抗抑郁药本身的安全性存在问题吗?范主任持否定意见。他认为,其中可能涉及三个原因。

  首先,某些抗抑郁药在服用初期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失眠、焦虑、头晕头痛、性功能障碍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抑郁的症状,从而促使患者原有的自杀念头增强。

  其次,抗抑郁药从服用到起效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比如说两周。在这两周内,患者的病情如果还在加重,可能就会导致其自杀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这时就相当于抑郁症疗效的一个窗口期。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假象:患者是在服药之后自杀的,所以抗抑郁药才是罪魁祸首。实际上这是由于药物尚未起效,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引起的。

  第三,与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情绪稳定性等特点有关。由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起伏比成年人更明显,做出冲动性行为的可能性也更高,尤其是在抗抑郁药没有起效或是出现一些副作用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自杀的倾向。

  但根据近十年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范主任指出,抗抑郁药的使用量与人群自杀率存在负相关,抗抑郁药的使用量在不断提高,市场不断扩大,而人群的自杀率却在不断下降。

  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撤药综合症”

  有些患者因为对抗抑郁药带来的副作用不太适应,或认为自己不用再吃药了,故而自作主张把药一下子全部停了,这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流涕、头晕头痛、出汗、肠胃不适、手脚震颤等等。这些就是范主任口中的“撤药综合症”。

  对于撤药综合症出现的原因,范主任解释道,抗抑郁药作为精神类药物,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受体在药物发生作用后会出现一种适应性的改变,一旦患者突然停药,就会出现一种不适应,进而出现一些受体超敏反应和相应的生理效应。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范主任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个弹簧,你压住它突然松手,弹簧会弹得很高。但是如果你慢慢地松手,它就会恢复到正常的长度,不会弹起来。抗抑郁药使用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逐渐减量后再停用。

  撤药综合症不意味着抗抑郁药会使人上瘾

  如果有谁听说过或是亲身体验过“撤药综合症”,也许会有一种感觉:抗抑郁药是会成瘾的,就像毒品一样让人欲罢不能,要想戒掉会痛苦不堪。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范主任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澄清道:“抗抑郁药是一种合法的治疗药物,没有明显的成瘾性。”

  同时,范主任指出了成瘾性药物的两大特征。其一是耐药性,这种药物越吃效果越不明显,服用的量必须越来越大。其二是戒断症状,就是指患者一直服用某种药物如海洛因,突然停用就会出现明显的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例如明显的疼痛、失眠、焦虑、流涕、出汗等,且这些症状可能长时间存在,导致使用者为了缓解症状而长期使用药物。而抗抑郁药所引起的撤药综合症仅仅是药理作用的反弹,持续时间不长,并不符合上面所说的戒断症状。

  对于撤药综合症,范主任还作了补充:“并不是所有抗抑郁药都会带来撤药综合症。”只有一些作用比较强,半衰期较短的抗抑郁药才会引起撤药综合症。半衰期指的是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如果半衰期短,那么药物浓度在短时间内会递减得比较厉害;如果半衰期长,那么药物浓度是逐渐减少的,这时撤药综合症就很少出现。

  笔者感言:

  就在此的前两天,2010年4月1日,是著名影星张国荣逝世7周年的日子。想必大家还记得,他就是因为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而选择自杀的。反观另一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用药两年后,已基本摆脱抑郁症。希望广大抑郁症患者都能从范长河主任的话中得到一些启示,正确理解抗抑郁药,早日拨开抑郁症的阴霾。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郑柏锋)

范长河主任医师精神科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