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苗专栏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药品 > 王育苗专栏

踢爆药品N次加价黑幕(图)

举报/反馈
2010-03-31 01:31:0039健康网

  前几天一童鞋找我诉苦,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医院给他开了天价药的缘故。事情大体经过是这样的,这位童鞋最近喉咙不舒服,于是乎到广州某大医院内科门诊看病。医生寥寥几句之后就开了单,怎知他一看就傻眼了:一盒肿痛安胶囊,一盒阿莫西林,竟然要101.85元!该童鞋不禁感慨,市面上二十多块钱的药品一到医院就变成五六十了,药价翻得比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快。

  其实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通常都是一路狂飙,高出当初的五六倍甚至十倍之多,而中间层层的利益关系以及差额,最后都会核算成药品成本,最终通过销售途径由患者买单。

  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天前沈阳晚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的记者以欲代理药品为由与山东一药厂销售经理联系,该药厂的西洛他唑片已经成功进入辽宁的招标采购目录,目前正需要代理商进行公关医院,进而销售药品。暗访之后,记者得知该厂的西洛他唑片出厂价不足10元,但卖到医院后药价就定在50元左右!而代理商要做的,就是不管给好处费也好,给医生回扣也好,给医药代表提成也好,找到婆家,成功将药打入医院。我们不妨来看看药品从药厂到患者手中是如何实现层层飞跃的。

  药价,从药厂到医院的层层“大跃进”

  药品从出厂到最终到达患者的手中,一般都要经过药企、药品代理商、药品流通企业、医院、患者这五个环节,这个过程也是一幅药品的加价流程图。


  图为:药品从药厂到患者手中的加价流程图

  首先是药品生产企业。据知情人透漏,一般药企生产的药品如果真实成本为10元,那么在向主管部门申报的时候,会将药品销售的最高限价定为120元。因为药企需要代理商去打点一切,而代理后的价钱就不是高出出厂价一点点了,至少要保证5倍的差价,否则代理商都不挣钱,另外还要保障流通企业、医院等的利益(这部分后面会有陈述),所以,药厂一般会放大研发费用、市场宣传费用、人工费用等,以此提高最高限定价。最后主管部门通过审核,大概会将价格压到100元左右。这意味着,药品的生产成本和市面售价之间,有10倍的差额。当然,这当中的差额药企仅占了一部分,以药品成本10元计算,药厂到代理商的加价,同时也是首次加价,大概为15元,即中间的利润通常为50%。

  其次是药品代理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代理商到药厂购药,之后交给药品流通企业推销的过程。一般,代理商会将购进的药品加价30%—50%销售给流通企业。当然这些利润必须跟销售对象中的医生、药剂师、药店营业人员等等具有推销药品能力的人一起分。据知情人透漏,预留给这些人的利润甚至占到总利润的70%—80%,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现金、或旅游、或购物……毕竟只要有实质就行,谁在乎那个形式?

  接着是第三个环节,即药品流通企业。其实最初,国家是想通过药品流通企业,防止药厂将不合格的药品直接送至医院,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怎知最终却造成药价的又一次飞跃。由于有了代理商的公关工作,药品流通企业多半起的是物流配送的作用,但尽管如此,提价少于12%的药品依然很难进入销售渠道,因为行内规律是在此前药品价格的基础上加15%,当然上下浮动也是很正常,但总之不会低于12%。

  最后一个关口是医院。新医改之前,国家允许医院对所售药品收7%—15%的加价,这也就完成了药品的最后一次加价。各位看官,我们算算,到了这一步,成本为10元的药品至少要价多少:10×1.5×1.3×1.12×1.07=23.4元,药价涨了1倍有多。这是少数在普通加价的基础上得出的价格,更多药品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大,为了争取更大的销售规模,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公关,而公关的费用自然落实到药品价格身上,所以很多流通代理环节的花费早已突破2-3倍,这才出现了现在部分药品价格翻番到10倍的恐怖情况。

  药价虚高根源何在?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威廉姆森认为,产业组织对组织形态的选择和经营决策,都要受所处的制度环境状况的影响。确实,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中,企业会合法地开展经营活动,相反的,在制度存在缺陷的环境中,企业便会为自身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药价虚高正体现了这一点,虽然其最终体现在流通环节,但根源,却是流通过程前端的药品注册审批和制药企业的监管等前端环节。

  政府对药品实行注册审批、招标定价的本意,是希望加强对药品市场准入和流通的严格监管,但由于制度尚存在缺陷和漏洞,对监管者也尚存在监管的缺陷,导致该行使监督职能的官员反而成为主动收取租金的“包租婆”,巧立或是新药注册审批、或是GMP认证等名目,诱导企业寻租。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则不惜一切代价“找租”,获得或是新药批文、或是药品的虚高定价,而包括寻租、商业贿赂在内的林林总总的费用则打入成本,虚增并抬高药品定价基础,为市场药价虚高种下祸根。两者作用的结果,自然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而患者要买单的就不仅是高出实际价值数倍的药品,更是随时可能爆发的健康炸弹!

  制药企业依赖医院,患者利益被忽略

  不得不说,在我国,大中型医院是一种典型的稀缺资源,它们拥有技术高明的医生和先进精尖的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中处于垄断的地位。据说,它们实际上控制了80%以上的处方药流通渠道资源和市场份额。而我国的制药企业众多,相互间的替代性强,而且普遍存在生产力过剩的问题,因此对医院的依赖性可想而知,在双方的博弈中明显处于弱势。医院讨价还价的资本足,自然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索要高额回扣,制药企业也只能屈从。当然药企也不是吃素的,一旦收买了医院,便会与之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抬高药品价格。

  另一方面,为患者看病的是医生,在这双方的博弈中,医生由于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和医疗资源,自然属于“强者”,于是乎,医院可以纵容医生开大处方、高价药,将药价推高到另一个层次。

  同样的道理,在非处方药流通渠道中,控制了市场销售渠道的中大型医药公司,也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向药企索要高回扣,同时也将药品抬高一个层次。

  在药企、医院、医药公司各方的权力结构失衡状态下,药品的一次又一次加价,显得如此合理而自然,而患者的利益却似乎被忽略不计了。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