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立秋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秋冬进补的习惯,秋季“进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贴秋膘”,又称“引补”或“底补”。
秋冬进补在祖国医学中早就有所记载,《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食养”的概念。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药食两用的处方达200余首,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食治”专篇。这些经典医籍的记载,为后世食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进补的方法分为食补和药补两大类,对于一般体质不虚,无明显疾病,而仅想增强体质的人应以食补为主;而对于因病需要药补的人群来说,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随便服用各类滋补药。秋冬进补的基本原则是虚则补之,具体步骤大致如下:首先在秋天气候凉爽时,可先服用一些较为平和的补品,也就是达到“底补”目的。秋季的“底补”是作为进补的先导,为冬季“进补”做好准备。“底补”宜选用北芪、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党参、红枣、花生米、芡实、山药、大枣、龙眼肉、核桃仁、百合、莲子、苡仁等性味平和的滋补品,食品则包括鸡、鸭、鱼、肉、排骨、豆类、蔬菜等。
阳虚者多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小便频数、大便溏泄、阳痿早泄等症,食补应以羊肉、狗肉、鸽肉、雀肉、胡桃仁、韭菜、海参、泥鳅为主,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对阳气虚的老年人来说尤为适宜。药补可适当选用人参、鹿茸、肉桂等品。
阴虚者多见虚烦不眠、口苦咽干、午后潮热、颧红、便秘、舌质红少苔等症状,食补应以鹅肉、鸭肉、鳖、龟、牡砺肉、藕、银耳、芹菜、菠菜、猪肝、猪肾、芝麻、麦冬等为主,如鸭肉同当归炖服,有补血润肠通便之功。药补可选用补阴药,如生地黄、熟地黄、龟板等,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龟龄集、六味地黄丸等。
气虚者多见体倦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喘息、懒言声低、饮食不佳或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等表现,食补可选用山药、鱼类、黄豆、大枣、莲子、桂圆、百合等,药补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炒白术等,成药可选用人参健脾丸、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等。
血虚者多见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口、舌、唇、指甲色淡等症状,食补可选用猪肉、鸡肉、龙眼肉、动物肝、猪血、红枣、骨头汤等,补血药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等,成药可选用养血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此外,有些人认为秋冬进补,多多益善,实际并非如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判断“进补”是否合适:
一是睡眠情况,如果进补后很兴奋,睡不着觉,就是过了;
二是口腔内长疮、咽喉上火疼痛、口内有异味,也是补多了;
三是看大便,大便干结或溏泄均是补过的征象。建议进补时从小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浑身舒服、不燥不虚为宜,这样才能达到科学进补的目的。
(实习编辑:林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