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血吸虫病属于寄生虫病类传染病,主要通过寄生虫感染、接触疫水、食用未煮熟的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输入受污染的血液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
1.寄生虫感染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当人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时会发生感染。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一种广谱抗蠕虫药,能迅速杀死血吸虫并破坏其各种发育阶段。
2.接触疫水
由于钉螺的存在,疫水中存在尾蚴,在不注意防护的情况下,会导致尾蚴钻入皮肤而发生感染。建议在疫区活动时穿着防护性衣物,如长袖衬衫和长裤,以减少暴露于疫水的风险。
3.食用未煮熟的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
如果进食了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囊蚴会在体内孵化成童虫,移行至肝脏发育为成虫,导致人体出现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苯达唑进行驱虫治疗,通常连用三天。
4.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
若使用被血吸虫卵污染的医疗器械,则可能导致血吸虫卵经破损的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形成新的损害点。对于已经受到感染的人群而言,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采用手术的方式摘除病灶组织。
5.输入受污染的血液或器官移植
如果输入了带有血吸虫幼虫的受污染血液或器官,幼虫可能会在体内继续生长发育,进一步扩散感染。针对血吸虫病的治疗可能包括口服抗寄生虫药物,如吡喹酮、甲苯咪唑等,需严格遵循医嘱执行。
此外,建议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个体。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测或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是否存在血吸虫感染。
副主任医师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感染/传染科
主任医师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七煤集团总医院 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