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登革热后一般会导致多汗,主要是由于体温升高引起。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常在蚊虫较多的季节高发,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多数人群在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也有少数人会出现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疼痛等。
1、发热: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因子,从而引起机体出现发热,而发热时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机体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调节体温,从而出现多汗的情况;
2、皮疹:登革热病毒主要侵犯皮肤组织,会在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或疹块,而且表面较为光滑,同时还会伴有皮肤瘙痒、疼痛等症状。在退烧时皮肤散热减少,就会出现皮肤温度下降,而且会导致出汗增多,表现为多汗;
3、疼痛:登革热病毒可能会侵犯神经系统,从而引起剧烈疼痛,可在感染后的1-2天内出现,部分人群也可能会出现疼痛部位的皮肤红肿,也会伴随出汗增多的情况;
4、其他:若出现严重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也可能会出现多汗的情况。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需要注意及时处理,若体温在38.5°C以下,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如温水擦浴等。如果体温超过38.5°C,需要应用药物进行退热,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以防发生虚脱。如果出现胃肠道不适,建议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菜汤等。
主治医师
周口市中心医院 内科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七煤集团总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七煤集团总医院 传染科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 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