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乙型肝炎病毒一般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及体液传播,吃饭是否会传染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血液及体液传播:如果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而且饭中有皮肤破口、唾液中混有血液,健康人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及体液后,有可能被传染。如果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共用注射针头、共用牙刷或者剃须刀等,也可以被传染;
2、母婴垂直传播:如果母亲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怀孕前没有做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准备,而父亲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怀孕期间通过胎盘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婴儿,可造成母婴垂直传播。或者在分娩后,由于母亲的乳汁中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而婴儿摄入乙型肝炎病毒后也可以被传染;
3、性接触传播:如果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发生性关系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尤其是男性有多个性伴侣,在无保护的情况下,通过性生活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性伴侣;
4、其他: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于唾液、乳汁、汗液、眼泪、尿液等各种体液中,如果接触了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体液,也可以被传染。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最主要的是避免伤口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同时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且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果怀疑被传染,可以去医院或者疾病控制中心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检查,如果结果为阳性,说明确实有感染,可根据情况采取阻断措施。
主任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舟山医院 传染科
主任医师
南平市第一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感染/传染科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 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