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防范登革热是为了防止蚊媒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接触传播等途径导致的感染,保护个人健康。
1.蚊媒传播
登革热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感染后约7-10天出现症状。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等措施可减少蚊虫叮咬,降低感染风险。
2.血液传播
输入受污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可能导致登革热病毒感染,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进行献血前应确保血液检测以排除登革热病毒感染。
3.母婴垂直传播
母亲感染登革热时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婴儿可能出现黄疸、出血倾向和其他并发症。妊娠期妇女应在可能暴露于登革热的风险下接受产前咨询并监测病情变化。
4.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伤口分泌物也可能造成登革热病毒传播。因此,在处理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时需佩戴手套,避免直接皮肤接触。
建议定期进行登革热病毒抗体检测以及血小板计数监测,特别是在有流行病学史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和避免共用个人用品,有助于预防登革热病毒的传播。
副主任医师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感染/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七煤集团总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 传染科
主任医师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