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传染源是鼠类,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休克、出血、肾脏损害等。其诊疗指南主要包括发热期抗病毒、休克治疗、抗凝治疗、恢复期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等。
1、发热期抗病毒:主要是对发热期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注射液、干扰素α1b注射液、阿昔洛韦注射液等,有助于减轻病情;
2、休克治疗:若出血热患者出现休克,建议及时给予输液补充血容量,以及使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强心、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
3、抗凝治疗:出血热患者可能会出现毛细血管损伤,此时容易因继发纤溶亢进而出现出血症状,建议及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氨甲环酸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4、恢复期支持治疗:出血热患者在恢复期时,应注意休息,建议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牛奶、果汁等,并注意多饮水;
5、防治并发症:出血热患者可能会出现肾脏损害,容易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并遵医嘱使用呋塞米注射液、硝苯地平缓释片、卡托普利片等药物进行降压治疗。此外,出血热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内脏出血的情况,建议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出血热主要通过鼠传播,建议人群普遍易感,生活中应加强预防,室内要注意通风,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肉类和畜禽肉的分离,防止感染,同时避免前往鼠众多的场所,以免增加感染风险。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 传染科
主任医师
南平市第一医院 传染科
主任医师
高州市人民医院 传染科
副主任医师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传染科
主治医师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