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医院病房住进了一位某机械厂的维修工,他说在街头买了半斤羊杂碎吃下后,不久便发生腹泻、高热。
经化验,大便里带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被诊断为急性痢疾。
据探视的人讲,因他长得高高大大,性格大大咧咧,大家都称他“大胡”。
大胡平时不太注意饮食卫生,吃东西前常不洗手,瓜果梨桃既不削皮也不洗,常抓起就吃。
当朋友邻居劝告他时,他就常常搬出一套理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因此大家说大胡生病是早迟的事。
大胡十分不解:很多人都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而且以前他无论吃什么都毫无异样,为何这次却病得如此厉害?
我们知道因为人体胃肠道的抵抗力是有限的。
当肠道致病菌如痢疾杆菌入口后,大部分被胃酸杀灭,少数进入肠道。
但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及痢疾杆菌的数量与致病力。
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痢疾杆菌致病力较弱、数量较少时,人体就表现为“肠胃好”,反之则发病。
细菌
进入肠道的致病菌首先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并逐步向邻近的细胞扩散,使肠粘膜血管循环发生障碍,造成粘膜炎症。
肠上皮细胞因此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出现腹泻等症,如细菌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发热。
一般情况下,人群容易感染痢疾杆菌,即使低剂量感染(大约为10~100个细菌)就可能致病。
其他肠道传染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的感染途径,和痢疾基本相似。
它们的传染过程是:
致病菌(原虫、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借助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播媒介,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或环境,经口感染健康人。
这种传播途径被称为“粪—口”传播,也就是常说的“病从口入”。
因为大胡吃了感染痢疾杆菌的食物,加之长期不注意饮食卫生,患病自然在所难免。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一种胃内寄生细菌——幽门螺杆菌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研究表明,消化系统很多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已遍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我国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也较高,其原因与经济收入低、卫生条件差密切相关。
目前认为粪—口传播也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传播途径。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