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保健 > 生活常识

血管养护 | 血管硬了,很难再软回去

举报/反馈
2017-06-22 00:00:00生命时报

  采访专家:

  受访专家: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德平 副主任医师 李 康

  作为人体营养输送的重要管道,我们全身的脉管系统包括无数根血管,遍布全身各处。这些粗细不一的血管,按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种,掌管着全身血液的正常流动。其中,动脉负责从心脏将血液带至身体组织,静脉负责将血液自组织间带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与静脉,是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血管一旦硬化,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于是便有人会问,硬化的血管能否再“软回去”?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德平说:“人的血管就像自来水管道一样,但它更高级,因为它是有弹性的。”正常的血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且弹性好,输送血液能力很强。随着年龄增长,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在血管内壁上越积越多,血管壁的口径越来越窄,柔韧性也随之降低,血管开始硬化。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康说,其实血管从人出生后就渐渐走上了“硬化”之路,由于轻重不同,有人会发病,有人则不会。令人忧心的是,血管硬化在以前是老年病,四五十岁开始才逐渐发病,可近年来却日趋年轻化。临床统计显示,最小的从十几岁开始就出现了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趋势。

  刘德平表示,相比其他血管,动脉承受的压力大,被冲坏或有沉积物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更易发生硬化。“临床发现,不少患者都是主动脉弓(主动脉拐弯处)发生了病变。”李康补充道。除老化因素影响,血管弹性还和吸烟、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它们都会破坏血管的“保护膜”——内皮细胞。硬化了的血管存在血流量减少、破裂、血栓等风险,诱发脑卒中、心梗。硬化后变脆了的血管,还可能出现动脉夹层,短时间内就有致命风险。

  两位专家共同表示,血管硬化不可避免,“软回去”也不现实,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放缓其硬化速度,减少危急情况的发生。第一,要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等。可适当吃些深海鱼油,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维护血管弹性。

  第二,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烟酒是血管的克星,研究发现,吸烟酗酒,会使血液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第三,多做有氧运动。步行、慢跑、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增加机体对氧气的吸入、输送和使用,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第四,不熬夜。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建议大家规律作息,每晚11点前睡觉。

  第五,心情愉悦。研究发现,笑可以释放压力,保护血管内皮,让血液循环更顺畅。同时,心情放松时人的血压也相对稳定。所以,生活中应尽可能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心情。

  最后,养成定时测量血压的习惯。当血压升高时,会加重坏胆固醇对动脉内壁的损害,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还要注意定期体检,密切监测自身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旦有异常,须及时咨询医生,积极干预和治疗,将危险降到最低。▲

李康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