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上班族瘦身宝典

  在公司

  单位虽是上班奋斗的地方,但也可以在工作的间隙,在办公区域,借助椅子等做一些运动以达到减肥塑形的目的。

  帮你改善梨形身材

  半屈蹲:方法是双手放在相对侧的肩上 (即右手放在左肩,左手放在右肩),肘关节与肩平行,放在身体前侧,腰背挺直,头抬起,双脚与肩略宽,两个脚尖呈大约15度的角,然后下蹲,蹲至大腿与地 面平行时停顿4秒钟,然后再起立再下蹲。每10个一组,每天做三次,对于减掉腿部赘肉有作用。

  扶椅子下蹲:双脚分离两肩同宽,然后双手扶着椅子慢慢下蹲,半屈蹲之后,起身站立。如此反做10次,休息片刻后继续做10次。这个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腿和背部肌肉强度,也能改善下体曲线。

  除了上述动作,还建议大家做做这个动作:坐在椅子上 ,靠腹部的力量抬起腿 ,并将双腿交叉向上,每次向上抬15次,每天做3组。中间可稍作休息,但不宜太长。这样就可以减少腹部多余的肥肉。

  TIPS:在办公室里,上下楼时不坐电梯爬楼梯;敲击键盘之余拿起放在办公室里的小哑铃或者到活动区域踢踢毽子、做做广播体操都是不错的健身方式。此,在办公室里千万不要跷二郎腿,因为它会压迫神经和血管,从而导致膝关节韧带弹性的下降。

  开车时

  开车时最要紧的是集中注意力,因此运动只适合在等待信号灯的时候和堵车的时候做。

  趁机摆脱“虎背熊腰”

  扭腰运动:身体坐直,肩膀下沉,右手搭在方向盘上,左手向后放在靠背上,用腰带动身体向左转,然后换方向重复这个动作,即可缓解腰部肌肉的疲劳感,又可燃烧腰腹部的肌肉。

  另外,还可以试试这个动作:稍往前坐,让身体从腰部尽量向后仰,与伸懒腰的动作有些相似。如果信号灯时间比较长或者堵车状况比较厉害,还可以将双臂向后伸,双手抓住坐椅椅背,并尽量向前,脸向上仰呈45度角,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以减少背部的脂肪。

  展肩背:方法是,右手放松伸至胸前,用左手握住右肘轻轻往左拉,持续5到1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上述动作。另外,也可以将背部挺直,将双臂抬起放在脑后,然后双手相互环抱住肘关节,低头睛向下看,同时深呼吸5次,再恢复到原来的姿势,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一些小的动作,比如将脖子使劲后仰、腰部左右摇晃以及耸肩动作也能起到健身的效果。当然最利于减肥、健康的是少开车、少坐车。

  TIPS:开车时做运动,一定要在信号灯时间长或者堵车比较严重的时候,而且尽量别做动作过大过猛甚或要用双手、双脚配合的锻炼,尽量选择一些适合肩部或者腰腹部的运动。

  在家里

  塑造迷人翘臀

  侧卧举腿:侧卧在垫子上,上面腿伸直,下面腿弯曲,慢慢抬起上面腿到最高点,再缓慢降低至起始姿态。抬到最高点时最好停顿两秒钟。然后两边轮流着做。每15次一组,每天做三组即可。为了增加强度,可以在脚踝部位增加重量,比如绑个矿泉水瓶子。

  告别麒麟臂

  上举双臂:双脚与肩同宽,站立,且收腹提臀,同时双臂伸直向上举起,举起之后,保持动作不动,直到数完30个数。“这个耐力动作虽然很简单,但对双臂比较粗的人很有效果哦。

  TIPS:除了坚持做上述小动作,大家要注意,晚饭要少吃,饭后半小时内尽量站着别坐下。即便在家里做运 动,也要做热身,因为春天人体的肌肉和器官的弹性都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另外,长时间地进行一两个地方肌肉的锻炼,容易造成肌肉不均衡和局部肌肉的 疲劳。因此,在家健身时也要注意尽可能锻炼到多处肌肉。

(责任编辑:王辉)

(责任编辑:王辉)

2012-03-28 11:06: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武志娟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三伏天喝祛湿汤的好处是什么
三伏天喝祛湿汤一般具有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生津止渴、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好处。1、清热解暑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潮热,很容易导致中暑。用祛湿汤来熬制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热解暑的功效,有利于预防中暑。2、健脾祛湿三伏天人体的阳气比较旺盛,此时脾胃功能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经常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就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重。用祛湿汤来煮粥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体内的湿气排出体外。3、生津止渴三伏天由于温度较高,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口渴的情况。用祛湿汤来泡水喝可以增加体内的水分含量,有利于改善口干口渴的症状。4、补气养血三伏天适量饮用祛湿汤还可以达到补气养血的功效,从而缓解气血不足引起的不适症状,比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5、辅助增强免疫力上述汤中的营养成分比较多且营养价值比较高,喝了以后可以为身体补充营养物质,改善营养不良引起的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虽然三伏天喝祛湿汤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建议过量饮用,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多潘立酮片、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治疗。
范铁兵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三伏天喝姜米茶有什么好处
三伏天喝姜米茶具有发汗解表、健脾开胃、活血化瘀、温中和胃、改善睡眠的好处。1、发汗解表姜米茶中的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在三伏天饮用姜米茶后可以促进身体发汗,有利于排出体内的寒气,从而达到预防风寒感冒的作用。2、健脾开胃姜米茶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在三伏天适量饮用姜米茶可以起到健脾开胃的作用,有助于增强食欲。3、活血化瘀三伏天喝姜米茶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可以改善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4、温中和胃姜米茶中的生姜具有温中和胃的功效,在三伏天适量饮用姜米茶可以起到温中和胃的作用,如果患者存在脾胃虚寒等疾病,可以适当饮用姜米茶进行缓解。5、改善睡眠三伏天比较炎热,可能会使患者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此时可以适当饮用姜米茶进行改善,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姜米茶还具有辅助安神助眠的功效,在医生指导下饮用后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虽然饮用姜米茶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饮用,尤其是对姜米茶过敏的人群,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另外,热盛及阴虚内热者也不宜饮用姜米茶,以免加重病情。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三伏天睡不好怎么回事,怎么办
三伏天睡不好可能是环境因素、饮食不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等原因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环境因素由于三伏天的天气比较炎热,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温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燥热、烦闷等不适症状,从而引起睡不好的情况。患者可以适当调整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饮用温水,缓解不适症状。2、饮食不当如果患者在睡前食用过多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可能会刺激脾胃,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建议患者可以通过腹部按摩的方式,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乳酸菌素片等益生菌制剂进行治疗。3、脾胃虚弱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由于脾胃功能减弱,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4、气血不足气血不足主要是由于先天体质虚弱、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的。患者一般会表现为乏力、头晕、失眠等症状,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八珍颗粒、归脾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5、心脾两虚心脾两虚主要是由于劳累过度、久病失调等因素引起的。患者一般会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归脾丸、人参健脾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三伏天大汗淋漓是什么病
三伏天大汗淋漓多考虑是剧烈运动引起的,也可能是气虚自汗、湿热盗汗、阴虚盗汗、气血亏虚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剧烈运动 如果患者平时长期不注意体育锻炼,突然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体内产热增加,从而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通常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可逐渐缓解。 2、气虚自汗 气虚自汗是由于气的固摄功能减弱所致,可能与久病、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疲乏力、自汗、眩晕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针灸气海穴、关元穴等穴位进行改善。 3、湿热盗汗 湿热盗汗是指在睡眠过程中频繁出汗的现象,可能与饮食不当、环境湿热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龙胆泻肝丸、甘露消毒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推拿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进行改善。 4、阴虚盗汗 阴虚盗汗是指夜间睡眠时汗出异常,醒后汗自止的病症,可能与温热邪气、先天不足、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艾灸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进行改善。 5、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主要是由于先天体质虚弱、饮食不节、情绪波动大等因素引起的。患者一般会表现为乏力、口干舌燥、四肢无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此类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八珍颗粒、归脾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气海穴、血海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可以适当进食红枣、羊肉等食物,有助于补益气血,改善不适症状。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三伏天针灸如何去湿气
三伏天针灸去湿气可以选择关元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中脘穴、肾俞穴等。1、关元穴关元穴在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针灸此穴可以起到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功效,也可以起到调理气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重引起的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的位置。针灸此穴可以起到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活血的作用,也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重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3、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下方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针灸此穴可以起到清热利湿、调理脾胃的作用,也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重引起的腹胀、小便不利等症状。4、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针灸此穴可以起到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消食导滞的功效,也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重引起的胃痛、呕吐等不适症状。5、肾俞穴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针灸此穴可以起到温补肾阳、调补肾阴的作用,也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重引起的腰膝酸软、浑身乏力等不适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上述穴位时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不可盲目自行操作,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体内湿气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熬夜、酗酒、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患者也可以适量进行户外体育运动,如打太极、慢跑,有助于症状的改善。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阴虚的人三伏天里怎么养生
阴虚的人在三伏天里的养生方法,通常包括饮食调理、生活调理、起居调理、精神调理、运动调理等。1、饮食调理三伏天天气比较炎热,容易损伤人体津液,所以此时可以适当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雪梨、莲子等。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耗伤津液。2、生活调理在三伏天里,阴虚的人要避免长时间处于燥热的环境中,同时还要做好皮肤的护理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不透气的衣物,以免加重病情。3、起居调理阴虚的人在三伏天里要避免熬夜,尽量早睡早起,中午也要适当进行午休,有助于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在地面上适当放热水的方法帮助人体发汗,但是要注意控制水温以及时间。4、精神调理如果存在阴虚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情烦躁不安、过度担忧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5、运动调理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促进气血运行流畅,也可以达到生发阳气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也要避免频繁进行性生活,以免导致体内阴液进一步消耗,影响身体的恢复。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三伏天脾胃虚弱的原因有哪些
三伏天脾胃虚弱多考虑是饮食不当、过度劳累引起的,也可能是脾胃虚寒、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1、饮食不当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合理饮食,过多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比如冰淇淋、辣椒、炸鸡等,容易对脾胃造成刺激,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比如小米粥、南瓜粥等。2、过度劳累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过度劳累,长时间熬夜,容易导致脾胃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进行缓解。3、脾胃虚寒如果患者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并且不注意自身保暖,可能会使寒气侵入体内,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颗粒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受凉。4、脾胃气虚如果患者存在脾胃气虚的情况,由于脾胃气虚,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使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在体内堆积,从而出现大便糖稀、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还要注意合理膳食,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5、中气下陷中气下陷是指脾气不足,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失调、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久泻、久痢、内脏下垂、眩晕、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进行调理。另外,建议脾胃虚弱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适当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南瓜粥、瘦肉粥等,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