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同行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医路同行

陆士新院士去世,一生致力癌症病因研究,对食管癌有重大贡献

举报/反馈
2019-12-09 07:54:54医学界

  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陆士新,于2019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今天发布了缅怀文章。文中介绍:

  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他证明了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暴露亚硝胺的量明显高于低发区;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致癌物亚硝胺;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亚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首次用NMBzA成功地诱发出人胎儿食管上皮癌,为确立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做出了贡献。他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并证明环境中的亚硝胺引起人与猴的食管上皮中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化与人的食管癌相同。

  陆士新院士于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5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并于1961年获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副博士学位。同年11月,陆士新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78年10月,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所(院)长,并兼任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合作中心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身为一名病理生理学家,陆士新院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肿瘤研究,在肿瘤学病因的研究中取得开创性成果,最突出的就是发现了新的致癌物亚硝胺。

  河南林县(林州市)曾是食管癌最高发地区。1957年,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向上级反映,说林县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在一些病情严重村庄,几乎家家都有人患食管癌。

  后来,林县群众开凿了著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水不通的问题。而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肿瘤医院的前身)刚成立就接到了国家任务:去林县了解当地食管癌情况,发现的当地食管癌情况令人震惊,肿瘤医院等机构专家组成“北京医疗队”,开始了对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研究。

  陆士新院士于1971年参加医疗队到达林县,他认为找到原因的关键,是要查清当地人的饮用水和食物中到底有没有致癌物。为了了解当地人生活习惯,他与同事们走村串户,跑遍了姚村49个大队,在近5000口井上做了标记。

  虽然当地条件艰苦,而且很多仪器设备国内没有,陆士新还是想方设法从美国热能公司进口了1台专用于检测亚硝胺的仪器——热能分析仪,从而检测了大量样本,并发现了林县膳食及环境中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食管癌低发区,并首次在国际上系统证明了亚硝胺是中国食管癌的主要化学病因。

  陆士新院士坚守在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从事大量艰苦的人群研究长达15年,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当地防治食管癌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他还参与制定了“五项防癌措施”,指导林县食管癌宣教和防治工作长达数十年。

  2007年,陆士新教授与河南杨文献教授等共同检测了林县环境中的霉菌与亚硝胺,发现均已下降,食管癌的发病率也下降了50%,在食管癌的防治上,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陆士新教授不断探索创新。他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 “863”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随着科学发展,他也从肿瘤的病因学、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转向分子生物学领域,在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变化的基础上,又首次克隆出4个食管癌相关的新基因(ECRG1-4)。他的课题组所研究的ECRG2基因还获得了国家专利。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科学家也跟随他们研究ECRG2基因并有相关论文发表。

  长期的科研经历和敏锐的思维,使陆士新教授总能捕捉到新的肿瘤学研究的热点。早在2003年他就提出国内应开展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在国内鲜有人开展此项研究的情况下,他就积极宣传、讲解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并以75岁高龄亲自走访有关专家和机构,最终得到重视与支持,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的研究。

  他的课题组最初在Cancer Research和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杂志上发表的肿瘤干细胞相关论文,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肿瘤干细胞的论文。他主持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来自国内外的132名学者参加了大会。为普及肿瘤干细胞知识,陆士新教授又组织编写了《干细胞与肿瘤》一书。

  身为一名在肿瘤病因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陆士新院士视科学研究为生命,他的精神感动和鼓舞着许多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室的郭黎平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撰文回忆,陆士新院士80岁高龄时,依然还每天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甚至周末还加班看文献、写文章。

  “他对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总是能及时了解并介绍给周围的人,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总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普遍的共识。”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