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11月12日晚间,官方消息证实,锡林郭勒盟两例鼠疫病例在北京确诊,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近十年来,亚洲、南北美洲、非洲都有鼠疫病例发生,昨晚在京确诊的两例鼠疫病例,再次敲响了警钟。
传染病没有国界,这一曾经肆虐全球的梦魇,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曾经一次性卷走过6万多人的生命。最终,在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的努力下,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才被控制住,指挥这次防疫的伍连德博士也因此被人们所铭记。
除了从事防疫医学和医学史研究的人,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伍连德的名字,他曾是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最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是中国防疫和检疫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也是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
伍连德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当时的马来西亚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伍连德从小就在英国人举办的“大英义塾”就读,并于1896年考取了当年新加坡仅有的一个英国女皇奖学金,获得了留学英国的机会。
出国学什么呢?伍连德思考再三,想到当地平民缺医少药,遭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他毅然决定学医。
就这样,17岁的伍连德踏上了前往英国的邮轮,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研究传染病及细菌学。1899年,伍连德考入圣玛丽医院实习,成为该医院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实习生。
后来,伍连德又去往德国和法国的著名研究所进行实习、研究,并于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到马来西亚后,伍连德开了一家诊所,并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研究热带病。
1907年,伍连德应施肇基(中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之邀回到中国,被袁世凯聘任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即副校长职)。该校由袁世凯创立,以培养北洋陆军军医为目的,甫一回国的伍连德便开始了在天津的医学教育生涯。
1910年10月25日,距离清政府灭亡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清朝皇室的发家之地东北地区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恶行传染病——鼠疫。由于疫情无法控制,短短十多天就传到了北满中心哈尔滨。此后,这场瘟疫如同江河决堤一般蔓延,不仅迅速横扫整个东北,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
截至12月8日,发生在东北的这场大疫就已经夺走了3万多人的生命。鉴于形势万分紧急,刚刚卸任哈尔滨道台、到外务部任职的右丞施肇基急电伍连德进京。
经施肇基力荐,清政府钦命伍连德博士为全权总医官,负责东北防疫事宜。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毅然奔赴东北,来到了与鼠疫斗争的前线。
疫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伍连德的预料:家家关门闭户,死尸随处可见,很多尸体还没有来得及掩埋,更多的尸体无人认领,场面惨不忍睹……以至于伍连德发出了“防疫不亚于一场战争”的感叹。
为了了解疫情,伍连德秘密解剖了一个女尸,这也是中国医生的第一次人体解剖。他从标本里发现了鼠疫杆菌。
伍连德早在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就开始研究传染病及细菌学,他深知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旦感染鼠疫,就会出现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症状,这些完全符合感染者的特征。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是公元541年始于埃塞俄比亚,在欧、亚、非流行200年,全球死亡人数超过1亿人;
第二次是14世纪始于蒙古草原,沿商路传入欧洲和非洲,导致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当时被称为“黑死病”;
第三次于1855年始于中国,高潮期为1894年的印度、香港和1910年到1911年的中国东北,后者正是伍连德所亲历的。
伍连德从解剖的第一具尸体得出结论,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介绍:按照感染途径,鼠疫感染可分为3种: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而肺鼠疫或肺部鼠疫是毒性最强的一种罕见鼠疫,潜伏期可能只有短短24小时。
肺鼠疫通常是腺鼠疫后期感染传播到肺部所致,不同于腺鼠疫的传播途径间接地从老鼠到跳蚤再到人,任何患肺鼠疫的人都可能通过飞沫将鼠疫传播给其他人。
这就为防疫工作确定了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是采用灭鼠来切断传染源,肺鼠疫则是通过隔离疑似患者。
很快,伍连德的方法被推广开来:病人留在医院,接触者被隔离,其他人都佩戴专业的口罩,并且调动了军警封锁了交通,以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然而,该做的都做了,疫情却没有被控制住,反而继续恶化。
这时候,研究细菌学出身的伍连德忽然意识到,问题出在尸体的掩埋上。鼠疫杆菌生命力很强,可以在尸身上存活很久,为了迅速控制鼠疫杆菌的传播,伍连德想出了焚烧尸体的办法。
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在这样的观念下,“焚尸”简直不可想象。即便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伍连德,也不敢贸然提出这样的想法。左思右想,伍连德选择了上书宣统皇帝,请求朝廷下令准许火葬。这件事在清廷也引起了很大震动,过了整整三天,伍连德才收到外务部的回电:准许伍医生之请,可依计划进行。
于是,在伍连德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对瘟疫死者尸体焚烧,感染鼠疫而死的尸体,不管有没有棺木,一律被投入火中,彻底烧毁。很快,疫情就得到了控制,前后仅用不到四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
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11个国家的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担任会议主席。与会中外专家建议清朝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防疫机构,以防止瘟疫重来。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会议用语一般只用英、法、德三种语言,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尊重,这次会议增加了中文。
为了表彰伍连德的功勋,清政府特别恩赐他“医科进士”功名,并授“蓝翎顶戴”。不过,就在第二年,清政府便宣告灭亡。伍连德又继续为中华民国的卫生工作而奔走。
伍连德此后长期致力于疾控工作,先后领导控制了1917年绥远鼠疫、1919年哈尔滨霍乱、1920年中国东北鼠疫、1932年上海霍乱,拯救了无数条生命。期间,他还于1926年9月9日,创办了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任首任校长。这是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高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了上海,日本人炸毁了伍连德在上海的寓所,伍连德离开了中国,回到出生地马来亚继续行医。1947年,他最后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逝世,终年81岁。《泰晤士报》评论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
这位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在20世纪初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35年,伍连德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成为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由于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这一消息直到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尽管当时他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诺贝尔奖候选人表中,其“Country”(国家)一栏依然是“CHINA”(中国)。
伍连德的老朋友梁启超曾对伍连德有过一段比较公允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惟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一人而已!”由此可见伍连德当年的盛名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
今年是伍连德诞辰140周年,而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有些人不该被岁月所尘封,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医学先驱、“鼠疫斗士”。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蛇口老年病医学
福建省人民医院 全科医疗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中医全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务局五矿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华宁县环城西路5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宁夏青铜峡市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余江县邓埠镇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西安市莲湖区弘光街29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