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坊间对众多中成药产品的副作用标示栏的“尚不明确”一直质疑不断,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看来,这种质疑毫无道理也有些吹毛求疵——“中成药讲究的是配伍,以及对症施药,针对的是病,其药效是治病的,当病治好之后如果依然不断药,人体自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但这是服药过量,而不是副作用!”
在第二届中华中医药文化大典、暨世界中联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期间,柳长华针对39健康网编辑提出的中成药副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据他介绍,中成药的起源乃是根据方剂进行的中药配伍,成语“照方抓药”就可以很形象地说明这种理论,我们的医学把药组成方,来治病的时候讲究的是对症与阴阳平衡,是适合个人症状的,所以它不可能有副作用。如果有副作用就说明这个医生开的药方有问题。而在历史上我们看所有的中成药哪一个记载有副作用?这些年也有很多人提出疑问中药为什么没有副作用?并要求中药、中成药必须要写副作用,但如果这些药要是有副作用只能说这个药和药方有问题。那么这些药就不能吃!除了必须写副作用还要求必须写上保质期是五年,那么二三十年前的安宫牛黄丸市场价却是上万这又怎么说?自古至今中药讲究的就是品质,这个药做出来几十年以后仍然不变质。这就是中国人的工艺、手艺。
同时也要注意到,中成药其实基本上都是处方药,照方抓药一方面体现的是配伍,一方面也体现的是医嘱和处方的重要性。毕竟在中医的体系中,个体化差异是药量和配伍的重要参考因素。但现代的中成药,很多已经变成了OTC,消费者直接就可以在药店购买到,医嘱和处方无影无踪,不足量、过量甚至吃错药都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会有个别人吃出不应该出现的状况。但不能据此就说中成药有很严重的副作用。而且中药讲究的是配伍,每种单品的作用和多种单品配伍之后的作用天差地别,如果非要用西医的那种成分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自然就会得出很多不能为其所理解的地方,但中医和西医本来就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和传承,非要强硬的去套用,肯定会出问题的。
据柳长华介绍,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医学在进入20世纪后被称为“中医学”,用以区别于“西医学”。中医学相传起源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经脉脏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至西汉时期形成了系统的医学知识。
西汉时,刘向等人整理我国的图书,把当时中国的各类知识分为六大类,医学是其中一大类,称为“方技略”。方技略中包含“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个类别。这个时期的医学已经达到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程度,已不是人们所说的经验医学了,而是通过教育学习即可掌握的一种系统的医学知识,这在《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有翔实的记载。
我们称中医学为传统医学,并不意味着是落后或不科学,传统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中医学就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而产生的一种医学,而构成中医学传统的核心,是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本质特征。中医学与西医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认识生命与疾病,同样走上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的途径。我们知道,中医学是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方法来认识事物的,这种整体性的实现实质上是通过对事物“现象”分析而获得的。由于是在现象层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要把相关的现象“整合”起来,“阴阳”、“五行”就是整合各种现象的一种方法。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人与自然便成为一个整体,只要“天地之道”不变,这种基本的认知方法就不会改变,并且会“与时俱进”。这就是《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文献历久弥新的缘故,也是面对“非典”,中医仍可以有效应对的原因。
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起源于传说中的远古黄帝时代,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体系的形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
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来阐述人体生命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平衡是保证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运用五行理论阐述人体与自然界、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并用以指导对疾病的治疗。脏象是人体的生命现象,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生命现象。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通常是用“证”来表述的。“证”即疾病现象,是疾病在整体层面的外部表现,医生通过辩“证”来对“证”下药。因为证是现象层面的,所以是不断变化的。同样的病,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证,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这个道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对病证的认识,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67门1720种病证。病因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知识,主要包括内伤七情和饮食劳倦等;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辨证论治是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诊察疾病,将诊察结果加以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确立治疗的原则;治则治法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治疗规律,主要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天文、气象、物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类知识。
中医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基于中国传统认识论的,是构成中医学知识的核心,是中医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及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这种认知方法与西医学的认知有着明显的不同。西医学是基于西方科学传统的,西方科学在认识上采取的是主客二元对立的立场,应用的基本方法是抽象思维和实验室的实验方法。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产生现象的形体或实体两个大的层面。到现象背后去找本质和规律,自然就找到事物之形体或实体的层面,因而着力研究产生现象之实体的物质构成及实体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西方传统认识论所说的与现象相对的本质。
在我们国家,能够理解中医学科学价值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价值,人们的眼光还不够深远。由于是在现象层面认识事物,需要长期的实践甚至领悟才能真正掌握的中医学,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下,有兴趣并能够传承这一传统的人也逐渐减少。但是,恰恰是发达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负面性,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生命与健康的需求和未来生存的关注,期望找回正在失落的文明,并在国际上撑起了对传统知识、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伞。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福建省人民医院 全科医疗科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绵阳市肛肠病医院 全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天津市南开区王顶堤苑中路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香格里拉县长征路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福建省莆田市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锦屏县三江镇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沿江路41号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