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卫计委启动精神卫生媒体传播激励计划

  2015“健康中国-阳光心灵”精神卫生媒体传播激励计划于6月17日在广州启动。全国精神卫生宣传大使蒋雯丽、张宏民,以及国内知名精神学科的专家、媒体及公众共同出席并见证了项目启动,共同呼吁全社会一起关注精神健康,努力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

  

qd

  (图为启动仪式现场)

  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占到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精神卫生问题危害公众健康,低识别率与低治疗率问题突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就已经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1]。目前,我国精神疾病现状呈现“四高三低”特征: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低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在各种精神疾病中,以抑郁症焦虑障碍最为普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教授表示:“目前非精神专科医生对抑郁症的总体识别率较低,WHO一项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调查显示,非精神专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平均识别率仅为15.9%,而中国医生的识别率在1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倒数[2],远低于国外水平。临床上很多患者的抑郁症状未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继而导致治疗和干预率非常低。"

  广东省人民医院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说:“抑郁症、焦虑障碍作为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病’,随着社会的压力逐渐增大,患病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相较于其他躯体疾病,公众对于精神卫生知识、特别是抑郁症的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认为患抑郁症的原因是“意志薄弱”、“小心眼”、“性格不好“等。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歧视,同时患者也有比较强的病耻感,不愿意承认自己患有这种疾病,多采取心理抵触和回避的态度,导致了我国抑郁症就医率低下。而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长期的抑郁焦虑状态给很多患者的健康、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

b1 

  0-4分: 没有抑郁;5-9分: 轻度抑郁;10-14分: 中度抑郁;

15-19分: 中重度抑郁;20-27分: 重度抑郁

  应对抑郁焦虑障碍早筛查早治疗

  针对抑郁症的发病人群广、治疗率低的现状,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自身心理的变化,如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头疼等常见的躯体症状时,要引起注意,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和关注自身身心健康。如果症状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则应积极就诊、寻求医生帮助,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获得更多的完全缓解机会,尽可能地降低疾病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b2

  0-4分: 没有广泛性焦虑;5-9分: 轻度广泛性焦虑;

10-14分: 中度广泛性焦虑;15-21分: 重度广泛性焦虑

  由于对抑郁症识别缺乏科学依据,公众很难在早期自我评估和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等到症状严重后才选择就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王刚教授指出:“通过制定完善的筛查体系,选择国际通用的筛查量表PHQ-9(抑郁)、GAD-7(焦虑)、PHQ-15(躯体症状),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焦虑障碍。同时公众也可通过量表进行自我评测,正确评估与及时调整,以更早判断病情,积极就医。“

  通过尽早地准确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而且有利于患者的功能康复、预防非正常死亡,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贾福军教授表示:“对于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同样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大约6-8周,巩固期治疗大约4-6个月,对于首次患抑郁症的患者,维持期治疗大约1年左右;多次复发的患者则需要治疗更长时间,甚至终身用药。对此,患者要做好心理准备和保持乐观的态度。治疗期间,积极配合医生指导和建议、足量足疗程、坚持用药,不能擅自停药。如不严格、规范治疗造成病情反复,再次服用药物治疗,也将会使疾病的治疗期限拉长,不利于患者治疗信心的建立,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b3

  0-4分: 无躯体症状;5-9分: 轻度躯体症状;

10-14分: 中度躯体症状;15-30分: 重度躯体症状

  加强宣传共筑阳光健康心灵

  在《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两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对《精神卫生法》的认识,宣传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情况,聚焦精神卫生,“‘健康中国’精神卫生媒体传播激励计划”将通过建立精神卫生科普网站、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岗位实践体验、基层调研采访和“总编辑健康沙龙”、“媒体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精神卫生机构、行业专家与媒体的沟通,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水平。健康报社党委书记邓海华表示,该项目通过聚集广大媒体、企业、社会名人的力量,通过更多互动的形式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为提升我国精神疾病认知的整体水平、疾病的识别率与治疗率提供助动力,传播精神卫生科普知识,让“早筛查,早治疗”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从而维护社会和谐。

  精神卫生宣传大使蒋雯丽、张宏民也在启动会现场,呼吁公众正确看待精神疾病、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手段,通过积极的治疗、健康阳光的生活。蒋雯丽表示:“我们将大力呼吁社会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包容、理解、关怀、支持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康复并回归社会。”张宏民谈到:“当遇到情绪问题长时间无法排解并影响生活工作时,说明你的精神健康方面已经亮起‘红灯’,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不要因为害怕、逃避而错过最佳的诊治时间。”

2015-06-18 20:27:19浏览4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