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名人堂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医药名人堂

励建安:康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服务

举报/反馈
2014-07-13 23:39:3339健康网

  一提到康复,很多人都认为是残疾人才需要进行的一种医疗手段,但殊不知,康复早已经成为几乎人人都需要进行的一种必要过程了。

  这样的说法想必会激起大多数人的本能怀疑甚至排斥,但和睦家康复医院首席医疗官励建安却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所有人都认可这个观点。

  我国康复理念在改变 服务在进步

励建安:康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服务

  身为中国康复业界领军人级的励建安究竟是如何看待我国康复的呢?

  励建安在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表示,康复的概念和治疗并非是残疾人专有,所有影响生活、工作、娱乐的功能障碍都应得到正确的康复治疗,康复不仅仅是获得一项治疗服务,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投资。

  励建安表示,过去人们认为残疾是长期永久的,残疾人才需要康复,但现在科技对于康复的认识有了显著变化——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一阶段都会有暂时或者永久性的功能障碍,比如说,步入老龄,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功能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与功能障碍相关的康复医疗不仅仅只属于一小群人群,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服务。

  残疾是有某些健康状况的个人,他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的消极方面。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很多时候把态度改变了,我们的残疾也就跟着改变,把环境改变了,残疾也会有改变。

  比如说,很多人都戴着眼镜,如果把眼镜拿掉,按照残联的视力残疾标准,人的裸眼视力在0.2以下,也要属于残疾人的范畴。但是我们有眼镜,眼镜是一个环境,因为有了一个积极的环境,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属于残疾范畴。那么将来有一天,哪怕是一个盲人,会不会有一个特殊的眼镜,就像倒车雷达一样,有超声,使他们知道前后左右的情况,或者口袋装一个GPS,可以知道要去的地方和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盲人也许就可以自由在街上行动了,那个时候盲人是不是还叫残疾人,定义就会有改变了。

  所以,人体所有的功能一方面与个人因素相关,另一方面和环境因素相关,在环境中人可以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可以自由活动,则认定他的健全的。如果环境缩小了,或者功能障碍,都会出现人在特定空间不能活动的结果,这叫做残疾。有两种方式可以改变这个结果,一是可以扩大改善环境,另外一个就是改善功能,将功能恢复到发病、损伤之前的状态,这两种方式都是康复。

  康复是一种投资 而非消耗性的消费

  不过,虽然康复的最新理念发生了改变,我国的康复事业现状却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发展的制约,励建安归纳了四个方面:缺乏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康复人才短缺、定价不合理、消费者康复观念误区。

  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康复医疗的价值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我国整个康复医疗快速发展的历史其实很短,应该说是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2008年6月22日,在地震以后的一个月零十天的时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地震伤员康复现场会,这次会议提出来大救治、大转移和大康复的概念,特别提到康复要在四川地震伤员中全面进行。

  在此之后,陈竺和其他的领导多次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康复医学是我们国家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整个医学服务体系的短板,如果不弥补这块短板,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就不完善。因此,卫生部医政司综合处制定政策,全面引导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这是帮助我国在2020年实现一个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让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宏大目标。

  2009年,国务院医改文件特别提出预防、治疗、康复要同步发展,“防治康”三结合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重要国策。

  虽然政策已经很明确指引出了方向,但由于时间尚短,相关政策部门依然往往认为康复是一种消耗性的医疗措施,是一种消费,应该对消费的总量进行一定的限制。把康复看作消费,就存在消费上限的承受能力问题。在制定医疗保障措施的时候,康复医疗除了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9个专门项目,其他很多诊疗内容都没有被医改覆盖。

  但实际上,据励建安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中提出,康复是一项有益的投资,“康复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不是消耗社会资源,而是对社会资源的一项投资”。因为它能培养人类的能力,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层面,这都很重要,从国家层面来说,康复能减少国家对有功能障碍人群的社会负担,这些人群通过康复之后可以恢复工作能力,不仅可以减少后续医疗资源的消费,而且这些人可以继续创造社会财富。

  而从个人层面来说,给康复的投资增加了自身的价值。很多人愿意投资在房子、子女教育、股票等等方面,却不愿意投资给自己的功能障碍做康复。女士投资大笔的钱用于护肤,用于购买奢侈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这可以算作一种投资。把这个概念引入康复中,在康复医疗性医保并不充分支付的情况下,用自己的钱给自己的健康和功能投资,改善自身的功能障碍,重新融入社会,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创造财富,这就是投资康复的价值。

  患者投资康复,获得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这是其投资的新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康复是美好生活的投资。

  其次,目前我国康复医学界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

  康复专业人才匮乏,物理治疗师尤为短缺,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人员更加短缺。怎么办?

  励建安给出了两个解决办法:第一是“赶鸭子上架”,在实践中实现角色的转化。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康复医院大量的出现,根本没有那么多康复医师,大量的临床医师可不可以转化为康复医师,例如让骨科医生经过训练以后实现角色的转化,解决现在人力资源的瓶颈问题。

  另外,加速在职培养,尽快实现康复治疗室的全员培训和能力的提高。这其实还是“赶鸭子上架”,因为目前我们没有那么多鸡在架子上,那就把鸡和鸭都放在架子上,站久了,他也会站得住。这就是我们在特殊的环境下,在实践中实现角色的转化。

  第三,目前我国康复治疗的定价不合理。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的价格还维持在二三十年前的价格水平。有些专业的康复疗法收费很低,只有几块钱,甚至不如美发足疗的服务价格。康复专业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合理体现。

  这也直接导致了康复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匮乏,辛苦学习之后,价值得不到体现,连愿意干这行的都少,更不要说能留住优秀人才了。只有定价和医保的政策改革了,才可能提高康复专业人员的收入,也才能为吸引更多的康复医学人才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我国公众对于康复的理解、整体的康复观念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也许是因为康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是太短,所以公众在康复治疗的观念和知识方面还有着很多误区。例如,许多患者都认为在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或者骨折以后最好静卧,不宜再运动。而事实上,心脏发病或介入治疗后,患者不应一直保持平躺姿势,长期卧床缺乏活动,会引起全身体能衰减或称体能失健,造成体位低血压及心功能减退,引起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同样,骨折患者在骨折一、两个星期后就可以接受非常积极的干预性治疗,很多下肢骨折的病人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下地行走了,三个月就可以独立行走了,而往往最保守的卧床治疗并不是最好的治疗。

  “其实,很多的患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据励建安介绍,主动医疗康复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预防疾病的再发和加重。康复医疗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是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重要抓手。相对于治疗和发病的抢救来说,主动的康复投资具有更好的投入产出比。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要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支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

  对于患者来说,如果能够获取到专业的康复医疗知识,并且按照这些知识去配合进行康复,就能很快地改善运动和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作娱乐能力,预防疾病再发,减轻残疾程度,实现品质生活。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