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名人堂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医药名人堂

魏文斌:行走在光明边缘

举报/反馈
2013-08-08 11:56:27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27年,这是一段很漫长的行医历程,对于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主任、首席专家魏文彬而言,27年里的每一天,他都面对着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渴望留住光明的眼病患者。

  来找他的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甚至失明,千里迢迢辗转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只是为了让他来“拍板儿”。许多患者的想法是“如果他说治不好,我们就死心了。”外地患者慕名而来,皆因他是目前国内治疗眼底疾病最权威的专家之一。

  他的最高出诊纪录是一天接诊了125人。周而复始,日复一日。他从事的是一项枯燥和充满压力的工作,而支撑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是“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博爱精神和公益情怀”。

  “我们为他而来”

  下午两点半,魏文斌像往常一样从诊室走了出来,来到休息室。狭长安静的空间里,他甚至没意识到要脱掉白大褂。这时候,其他同事早已经替他将饭菜打好放在桌子上。

  作为眼底科权威专家,他的“小魏飞刀”在业界闻名遐迩,太多复杂的眼科疾病在他手里化险为夷。名声在外,全国患者自然慕名前来。

  上面的场景在20多年里反复上演。医生一般只有半天的出诊时间,但是患者往往诊断不过来,拖到下午也就成了常态。

  “75个,数量还可以。”斜坐在椅子上,魏文斌忙不迭地往嘴里塞几口饭菜,相对于最高125个的纪录,这个数量显然不算多,他说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习惯。

  上午,魏文斌的诊室门口围满了人,这些远道来的患者常常是夹道站在诊室两旁,而不是坐在候诊区,急切和渴盼的眼光让人心酸,那一声“下一个”往往让患者眼晴一亮。

  “一切正常,明天手术。”56岁的张明敏依然记得魏文斌说的这8个字。前不久,她被查出眼底病变,家里人想让她在附近医院做手术,但她不肯,理由是“我看过报道,一定要找魏文斌”。

  “我们大老远从新疆来,娃眼睛总看不好,指着他给拿个主意啊。”门诊室外,等着叫号的张秋生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抱着怀里生病的孩子不时叹气,一会儿他又像安慰自己似的说,“人家都说他能看好”。

  “许多原本要摘除眼球的患者在这里保住了,太多患者是地方同行推荐来的。”他的助理告诉记者。

  许多同事对他的评价是,做医生做到这份儿上,罕见。

  “其实我很温柔”

  整个一上午,魏文斌几乎都在专注于每一个诊断,甚至连抬头的机会都不多。沉着、有条不紊,三五分钟一个病人,语气里充满了果断。

  面对每天接诊的众多患者,医生难免烦躁,对于魏文彬这种每天接诊几乎百位患者的医生,压力更大。

  坐在对面的患者往往是抓住难得的机会问来问去,甚至是揪着同一个问题不放。看完以后不放心,回来再跟他唠几句的也不少。

  面对这样的患者,魏文斌一遍遍解释。有时候他也为纠缠不休的患者着急,语气稍微加重,来一句:还没明白意思吗?去问护士。见患者有些局促不安,又叹气:我再给你说一遍。

  “几乎没见他大声嚷嚷和发脾气的时候。”他的助理告诉记者。

  有时候,来找的患者,手里捏着一张皱皱巴巴的小纸条,上边写着魏文斌的名字。那纸条已被多次展开又攥紧,并沾上了汗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能让他们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他对自己的学生也一样。

  “平时他说话不多。”魏文斌的学生告诉记者,但是他很关心周围的人,是那种不动声色的关心,有时候见你不高兴,就会开个玩笑,要不就“请吃饭”来哄你,甚至为此推掉一个重要的聚会

  守住最后的光明

  大夫,我的眼睛还能不能治,会不会瞎?——27年来,魏文斌早已记不清听了多少句这样的话。

  他所在的眼底科室几乎汇集了眼科最为复杂的疾病。他的手术常常是“针一样细的手术刀深入眼球里,切除病变,展平视网膜……”

  遗憾的是,无论医生怎么努力,由于视网膜的特殊性,患者术后很难达到0.3以上视力。魏文斌曾为自己的努力怀疑。

  一次门诊,他在给一位患者作完检查后说:“你的眼底已没有问题,但0.03的视力只能这样。”0.03,意味着只能用放大镜并贴在上面才能看清。

  患者突然激动起来:“大夫,我来北京就是怕左眼也像右眼,黑呀!那种感觉,您不理解,不知白天黑夜,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现在看一切,亮堂堂的,我可以自己走路,自己料理自己,没有问题!高兴呀!”

  也是那次经历,笃定了魏文斌的信心,他在后来提到过——那天让他忽然明白,守住患者最后的光明,对医生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采访手记

  脱了白大褂的文艺青年

  工作之余的魏文斌让人感到很意外,医生的生活难免枯燥,但是脱下了白大褂,魏文斌的生活依然有滋有味,读小说、看话剧……白大褂以外的生活甚至带着文艺范儿。

  无论是在看病、手术还是站在报告席上,一贯斯文、安静的态度让人们感觉魏文斌是传统的好大夫形象——言语不多,做事认真。

  直到看完患者,在医生休息室,斜坐在椅子上、挽起半截裤腿的魏文斌很难让人将他和刚才看病时的严谨联系起来,甚至带些许痞气,和记者聊天时有了些“大哥”风范。

  谈到感兴趣的小说,他甚至有些手舞足蹈。“我就爱看小说,坐飞机时带一两本,看着过瘾。”

  他还喜欢话剧,宋丹丹、陈道明、濮存昕这些演员的表演让他同样看得过瘾,剧情也让他痴迷。“最喜欢人艺的话剧作品,产量不多,但是质量真好啊,可惜啊,不是每次都有时间去看。”

  还有一件事让人些许吃惊——他喜欢收集香水瓶子在医院尽人皆知,这个在女人眼中备受宠爱的日用品成了他赏心悦目的物件。

  “就是喜欢看,柜子里大大小小的香水瓶子让自己感觉很舒服。”魏文斌说,自己收集了3000个香水瓶,大部分是国外的,累了看看它们,就是安静的看看,感觉真是棒极了。

  说得正带劲儿,他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马上从椅子上站起来——他的工作又要开始了,患者在等他了。

  医生箴言

  “仁慈的医者之心,可以将手术风险所带来的名誉风险置之度外;而娴熟的手术技巧则可从容面对术中出现的一切意外。”

  ——魏文斌

  记者点评 仁术之外更需仁心

  采访魏文斌,是我一直来的愿望。我对他充满好奇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高超医术外,一个医生何以赢得患者如此多信赖?

  或许可以从他的经历找到一丝端倪。

  魏文斌说,小时候他羡慕村里老师和医生,尤其是村里出的两个医生对他职业选择影响很大。他觉得这个行业受人尊重且神奇,看着他们把患者疾病治愈,感觉很奇妙。

  他从来不避讳自己的身份:“小时候生活贫困,大学期间曾得到朋友的资助,并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当我看到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地区的患者,带着借来的钱,千里迢迢找到同仁医院,找到我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他身边的护士王晶雪说,魏主任嘱咐过,外地来的患者能加号尽量加;眼肿瘤患者不能拖,必须加。

  贫寒出身、坚定理想——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一位备受尊重的医生,各种苦痛只有他清楚,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让他格外感恩每次机会,铸就了他的成就和品格。

  相比于医术,他身上的医德也就成为了一种感召的力量,患者在这样的医生面前不会有距离感,“仁心”让朋友关系在医患之间成为了可能,而这一点,在外地患者几乎占到8成的同仁医院更为可贵。

  全国各地的患者辗转千里来到北京,在挂号难出名的同仁医院找到他时,往往已经精疲力尽,这里成为希望之地。这时候,一个真诚的态度往往把一切都抵消了。

  “相比于医术,我更感谢他的医德。”有患者这样说。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门口一位北京的老患者一把拉住记者,要说上几句:我从心眼里感谢他,他救了人命啊,多几个这样的大夫多好!

  言辞之真切,让人动容。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