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手术 辛酸 转变 奥运--记刘翔不为人知的这4年

  用四年的时间,来赢得重新在奥运赛场上奔跑的十几秒

  ——“你觉得刘翔这次大概能跑多少?”主持人问我。

  ——“13秒30左右吧!”我坐在嘉宾席回答。

  这是2009年9月20日,上海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一年后升级为钻石联赛),刘翔伤愈后的首战,我受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节目邀请,作为嘉宾一起直播并点评这场比赛。

  “好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看大屏幕。”主持人和我同时转身。

  发令枪响。起跑,过栏,到了后半程,我几乎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因为我明显感受到了刘翔的拼劲。

  “13秒15!”主持人在刘翔撞线后发出了惊喜的呼喊,随即转头问我:“你想到过吗?”

  “没有……”我老实回答。

  13秒15,一个转向的路标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没预料到,刘翔会参加2009年的上海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

  9月12日,上海的《解放日报》以体育版的头条位置透露刘翔宣布将参加黄金大奖赛后,网络上绝大多数声音认为,这是大赛组委会在邀请博尔特参赛失败后,故意放风以求票房,百度“刘翔吧”甚至有网友留言:“坐等组委会事后辟谣!”当天下午4点,组委会举行了临时发布会,所发布的主要内容,是证实刘翔将会参加这次参赛。

  大约7个月前,我曾和刘翔在美国讨论过“复出”的话题,刘翔当时给自己复出定了一个具体化指标:“重返世界前三,从成绩上来说,就是跑进13秒30。”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但这需要时间。”

  7个月的时间,对于刘翔来说足够吗?

  在黄金大奖赛前夕的一次内部秘密测试中,刘翔跑出的成绩是13秒70,这也符合他对自己的预期:“跑进13秒50吧。”

  作为复出后参加的第一次重大国际比赛,黄金大奖赛前,教练孙海平特地叮嘱刘翔:“一切以安全为主,别拼得太猛。”事后,他也承认,他对比赛的成绩“完全没有想到”。

  那一夜,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沸腾,来观看比赛的观众,苦苦守候两个多小时,为的就是要看刘翔那惊心动魄的十几秒。那一夜,刘翔照例绕场一周,不停感谢支持他的家乡父老。那一夜,即便是最不喜欢落俗套的报纸编辑,在思考标题的时候也不得不首先想到一个词:“王者归来”。

  如果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13秒15的成绩足以作为一个经典的结尾,用以标志刘翔复出的巨大胜利。但可惜的是,一场黄金大奖赛绝非刘翔的终点,这也就意味着刘翔的复出之路绝不是一部简单的好莱坞电影,而是一部分多季演出,充满曲折坎坷乃至峰回路转的美剧。

  现在回过头来看,13秒15,更像是一个转向的路标。

  “我会回来的”

  时间闪回

  2009年的新年,注定会在刘翔的记忆力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不仅因为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而且,因为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个新开始,标志是一场手术,一场他自己选择的手术。

  在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回到上海之后,我去看望他。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刘翔坐在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享受着妈妈端来的早饭——一杯牛奶,一根油条,两个鸡蛋

  “博尔特这次牛吧?”他啃了口油条,边嚼边说。

  我点点头,没说话。我很想问刘翔未来的打算,但话转了半天,还是停在了口边。

  最终还是刘翔主动说起了这个话题。

  “我的脚应该会恢复的。”他说,大概一半是为了安慰我,一半是说给他自己。

  母亲吉粉花适时地在一旁插科打诨称他为“小瘸子”,我们听了都笑起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翔家里的这种宽松氛围,在刘翔退赛后的生活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家里的电视、报纸甚至交流,都避免提到“奥运”“08”等字眼儿,但大家并没有选择连他的伤也避讳——这虽是他们的痛处,却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刘学根和吉粉花的想法都很简单,不能再跑,就退役,可以重新开始很多种人生,比如上学——吉粉花一直为刘翔练田径而耽误了文化课学习有些耿耿于怀,刘翔最初被挑选去体校时,她是全家族最坚定的反对者。

  当然,他们首先还是要尊重刘翔自己的想法,如果刘翔希望能够重新站回跑道,他们就尽全力支持他。

  这个决定对于刘翔来说也不是轻易能做出的。

  为了这个运动,他已经付出了十余年的光阴,在大多数动员还处于刚出成绩的20岁出头的年纪,他已经获得了一块奥运会金牌,这块金牌的“含金量”之高,以至于全亚洲的田径运动员都为他感到骄傲,随后他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虽然之后又被打破,但至少在这个纪录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他也跻身于那些不断推动它改变的人之一。

  从某种程度讲,他无需再次证明什么。然而他刚刚25岁,处于运动生涯最巅峰的时期,更何况,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赛场,这不符合他的性格,更不是他的价值观。

  从小到大,刘翔是这样一个人,他不畏惧权威,也不害怕困难,有些随聪明而来的骄傲,对于所认准的事情,还常常有种狠劲儿。

  小学时,一次班干部改选,他不满意所有候选人都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觉得自己也不比那些同学差,于是在全班的注视下自己举起了手——“我选我自己”;还有一次,他与体校一位练短跑的同学比赛跑,为了能够获胜,他竟然不顾终点前面不远处就是一堵砖墙,丝毫不减速地冲过去,下巴撞得鲜血直流。

  这样的刘翔,无法接受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相伴如此之久的跑道。

  “我会回来的。”这句公开的表态被看成了刘翔的誓言,也伴随他复出后的几起几落,屡屡出现在报端。

  那时,他还从未预料到回归之路将如何。

  刘翔最初还是希望保守治疗。从小到大,他没开过刀,也没经历过特别严重的伤病。这一度是他的骄傲,也是他拥有自信的资本——没有重大伤病的身体,是运动员保持成功的重要前提。

  当时,上海和北京的专家也给他制订了多套治疗方案,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热心人,为他提供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方子,仅我本人就收到过无数电话和信件:有推荐药的,有推荐理疗床的,还有一位自称是马来西亚中药世家的名医,愿意为刘翔提供祖传秘方。

  那时的刘翔,每天用中药泡脚,用机器理疗,可谓“中西结合”,直到刘翔去上海华山医院经历了一次中美专家会诊,事情才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会诊结论是:刘翔的脚伤比想象得要严重,传统的保守治疗可能无法根治。

  “怎么办?”刘翔问医生

  他得到了自己最不想听到的答案:“可能还是要动手术!”

  刘翔仍有些排斥,被他视为大哥的姚明也给出建议:“最好不要动刀。”不过,姚明还补充了一句:“可以到美国请医生看看。”

  美国之行彻底颠覆了刘翔的想法。在游历了休斯敦、夏洛特和杜克大学三地,经历了多批次专家会诊之后,回国之前,刘翔自己便已做出决定:“手术。”

  他后来告诉我,他在会诊时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脚伤:脚踝处有至少3个钙化物。他想不出,怎样用推拿的传统手法彻底消除它们,而他也得到了医生的承诺:“这一类手术,成功率在99.5%以上!”

  刘翔当时是这样对孙海平说的:

  “只要我还能回到跑道,什么苦我都愿意吃。”

2012-08-12 14:08:16浏览4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