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五年观察
今天的中国政治生活,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
确实,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迁。但与此同时,民生问题也随着转型期日益凸显,医疗、教育、住房这“新三座大山”沉重牵绊着“和谐中国”的脚步。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被有些学者描绘为“民生的盛宴”。老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年底即将出台的“医改新政”,能否缓解群众的“看病难”?
盘点这5年,在“医改不成功”的全国大辩论中,排头兵的广东又以务实进取的姿态,在医疗卫生改革、切实纾解民困方面勇于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其中,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强省建设这三篇大文章,尤为引人瞩目。
今年,仅省财政这一级就增加67%的卫生投入,近12亿元,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使更多老广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公共卫生 三年筑起“防疫大堤”
2003年的非典一役,让广东人开始远离野味,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3年建成公共卫生三大体系”的宏图。
五年一晃过去了,尽管非典、禽流感的威胁还在,但令广东人欣喜的是:全省耗资100多亿元,一道“防疫大堤”已基本建成。专家评价,即使非典卷土重来,我们也可巍然抗击。
当初受命于抗非关头,如今防疫硕果累累。副省长雷于蓝感慨地说,抗非斗争锻造了感天动地的“抗非精神”,更是公共卫生建设“补课”的重要契机。
至去年底,全省新建或改造了97个疾病控制机构、101个医疗救治机构;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报告网络。21个市、98个县(区)的卫生监督机构正常运转。
目前全省乡镇卫生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网络直报。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这几年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去年,科学有效地处理了广州和深圳市的两例人禽流感疫情,及时扑灭了登革热疫情。
农村卫生 财政补贴“赤脚医生”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看病难,农民尤难。根据统计,全省超四成农民有病住不起医院,特困群众中有33%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这时,大家开始怀念:当年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哪里去了?
去年,广东宣布对欠发达地区的行政村,实行一村一站一医、每年补贴1万元的“民心政策”。这在全国产生强烈的反响,受到农民衷心拥护。大家期待:这批洗脚上田的新“村医”重新活跃起来,让乡亲“小病不出村”,方便又廉价……
这一创新的“灵感”,源于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农民健康的深深关切。
2005年12月的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出差的飞机上,与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聊起财政支农安排。他说到过去“赤脚医生”发挥的巨大作用,一个思考已久的问题有了答案:财政补贴乡村医生,让他们安心看病,合理收费,让农民小病不出村。
中国社科院专家评价说,这其实就是政府购买公共医疗服务,减轻农民看病负担,体现了“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
省政协副主席、卫生厅厅长姚志彬介绍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健康,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除了新农合、补贴村医这两大措施外,今年重点是改革乡镇卫生院,将其定位为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每人每年1.2万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建设基层的“廉价医院”,让农民“中病不出镇”,破解农村卫生难题。
中医药强省 激活中医药“价值链”
去年一个震动全国的事件是,国务院批准广东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挟其余威,被誉为“第六代饮料”的广东“王老吉”凉茶,一路高呼着“熬夜上火,就喝王老吉”,大举“北伐”成功,对“饮料巨人”可口可乐形成冲击。
专家评价,这是中医文化复兴的成功案例。在“废除中医”的全国争论声中,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确是独具慧眼、彰显魄力。
广东一直是中医药大省:广东人爱喝凉茶、吃药膳,有信中医、服中药的传统;陈李济、王老吉等百年老字号光彩耀世;中药销售收入全国第一;100多所中医院,数量居全国前列。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大力倡导下,200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
一年来的成绩单是喜人的:2006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量达3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0%,住院人次增长1倍。12个全国重点中医专科通过验收,数量全国第一;80%的社区医疗机构掌握了8-12项适宜技术;建设一批“名院”、“名科”、“名医”,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缓解农村基层看病贵……
正如《人民日报》高度评价所称: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一步“棋”,产生出一个中医药“价值链”,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突出体现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中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发挥中医药创新潜力,中医文化树起民族自信等民生、经济、创新、文化四大工程。
■权威说广东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广东扶持村医堪称全国表率
广东人民的健康事业,牵动国家领导人的心。2003年抗击非典关键时刻,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亲临广东指导抗非,给了广东人巨大的鼓舞。
在“医改不成功”的全国大争议背景下,广东的探索更引人关注。吴仪副总理、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对广东卫生发展经验多次批示。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今年初刚上任,首站就到广东调研,对“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广东中医“三名战略”更获全国推广。
对于广东这几年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毛群安很有感触。这位备受媒体关注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曾多次到广东深入调研。
广东近年卫生工作有三大亮点
记者:这几年的非典和“医改不成功”争论,让医疗卫生成为社会焦点。您怎么看待这几年广东的变化?
毛群安: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广东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更加重视了。这几年广东卫生工作主要有三大亮点。
一是公共卫生,非典之后重视各地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人才和机制建设,防控禽流感等重大突发传染病能力提升。
二是农村卫生,新农合、村医补贴、乡镇卫生院改革这些措施很有针对性,能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特别是每年补贴村医1万元这个举措,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卫生部这些年一直呼吁加强扶持村医,广东堪称全国表率。
三是中医药强省建设,这也是广东第一家提出的。广东人爱喝凉茶、信中医,发展中医药有民意基础,而且这两年也确实出了成绩。像广东省中医院,老典型常出新经验,不仅是中医界、更是全国医疗系统的一面红旗。 疫情通报、信息发布透明公开
记者:作为新闻发言人,您对广东的卫生新闻有什么感觉?
毛群安:有人问我,这几年怎么感觉广东的疫情比较多?非典、禽流感、登革热,新闻猛料多。我说,这恰恰说明广东在疫情通报、信息发布方面的透明公开,在全国都是走在前面的。
比如,对于禽流感疑似病例,一些省份一般是按要求等到卫生部确诊后才公布。而广东则会先公布,告诉群众有疑似病例,要注意预防。
非典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要及时公开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影响社会稳定。所谓“百姓知情,天下太平”。广东毗邻港澳,媒体发达,而政府信息的透明公开,也是一大亮点。
■改变
家门口看感冒 十来块钱搞掂
从前,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新荣村的74岁村民徐仁灶生病时,要坐车10多公里到镇医院看病,又贵又麻烦。如今,村里卫生站有医生、护士,打个电话就能上门服务。参加合作医疗,看病费用还比以前减少了一半。
“如今在家门口看感冒方便多了,花十来块钱就可以。”在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新荣村,患感冒正在打吊针的74岁村民徐仁灶高兴地说。
徐伯说,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多是“老弱病残幼”。以前有病要坐车10多公里到镇医院看,又贵又麻烦。“如今村里卫生站有医生、护士,打个电话就有医生上门。参加合作医疗,看病费用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全村群众都叫好啊。”
徐伯感受到的实惠,源于一项广东首推的民心政策――补贴村医。
针对村卫生站名存实亡、农民“看病难”的现状,从去年起,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对全省经济欠发达的韶关、清远等14个地级市以及江门恩平市的村卫生站医生,按照每个行政村1万元标准给予补贴。到今年底,全省将实现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卫生站,配备合格医务人员,设有诊室、治疗室和药房。
对广东农民来说,最直观的变化有两个:
一是看病方便了。医生安心“落户”,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可就近享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及疾病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看病便宜了。现在村医可以跟公务员一样领政府“工资”,但也要承担相应义务,减免医疗费用。乡镇卫生院、村民将定期打分“监督”,做得不好就取消补贴,确保村医能持续给村民提供廉价、安全的服务。
■第三只眼 卫生领域大投入 凸显责任型政府
杨霞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的资深记者。她一直关注广东的医疗卫生事业,撰写了大量相关报道。2003年抗击非典时,她写的相关内参,还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我们摘录了她的代表性报道《广东明年增投15亿元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部分内容,并回访杨霞本人,请她讲述近几年来亲眼见证的、广东卫生领域探索的“精彩之笔”。
《广东明年增投15亿元解决农民“看病难”》
2006年12月6日发表于新华网
记者6日从广东省卫生厅、财政厅等部门获悉,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东明年将新增约15亿元财政投入,以补贴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
在广东,约有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里,而全省1000多家乡镇卫生院,三分之一勉强维持,三分之一面临生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广东省从今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对欠发达地区的行政村,实行一村一站每年补贴1万元。财政部门将把补贴资金直接支付到乡村医生个人账户。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农民有病及时看、小病及时治,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
同时,广东省明年将对乡镇卫生院按“财政拨款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定位,进行综合改革。根据初步方案,除城关镇外,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必须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县级统筹管理。按每万名服务人口配置10名至12名人员的标准,择优聘用乡镇卫生院人员。
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已有六成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估计今年全省“新农合”可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15亿元。根据测算,农民住院补偿限额明年有望达到1万元以上,以后逐年增加到3万元。另外,各地还将部分大额费用的慢性病门诊、地方病、精神病和计划生育住院分娩、白内障手术纳入到大病统筹补偿。有条件地方的农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看门诊还能享受补偿。
执笔者回访 广东经验绝不是肯花钱那么简单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杨霞深有感触地说,其受到全国关注高的报道,都集中体现在广东卫生领域的大手笔和创新之举上。“稿子写出来,哪怕是个短消息,都在全国激荡起波澜。”
比如,基层卫生院建设和乡村医生、乡镇卫生工作者的素质提高。还有“新农合”,她最近正打算下基层采访,作为“十七大”的民生题目。
“有人觉得,广东的经验就是有钱、肯花钱。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杨霞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更早凸显。广东在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大手笔投入,反映的是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空前重视,是“责任型政府”的日渐完善。
在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广东今年的药品“阳光采购”初见成效,切实降低了部分药价,引起全国关注。杨霞的一篇《“阳光”下:“专家砍价”再曝虚高药价》,全国有近两百家媒体采用。
医院方面,省人民医院和中山一院,这两个全省医院的“老大哥”,分别选择了“双向转诊”和与周边社区医院联盟共建两条路。它们虽说是寻求医院自身发展,但也主动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为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提供了一些探索思路。广东的探索,总有令人想不到的精彩之笔。
数说
●全省白衣战士36万
广东卫生事业发展迅猛。全省卫生人员总数为3645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7334人,占人员总数的81.6%。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7224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0029人,占83.1%。
●疫情100%网络直报
至2006年底,全省各地投入100多亿元,新建或改造了105个疾病控制机构、106个医疗救治机构。建立了疫情报告网络,目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100%。
●合作医疗总筹资30亿元
2007年,省财政对全省农村卫生的投入就达22亿。全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迎来崭新局面。2007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总筹资达到30亿元。各地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补偿封顶线提高至10000元以上,补偿标准最高达6万元。
●99万农民报销13.9亿元
据统计,省财政的“新农合”补助经费从2002年的7000万增长到2006年的6亿多元,五年间共投入11亿元。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覆盖全省所有的县、镇和96%的行政村。参合农民3048万人,参合率达61.5%。全省住院补偿99.96万人次,补偿金额13.9亿元,医疗救助3.54万人次,救助金额3257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两年免费培训2.4万村医
今年9月起,广东全面启动农村卫生人才培训项目“1324工程”,将在两年内免费培训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1000多名、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3000多名、乡村医生20000名,受惠人口将超过4200万。
●全国中药出口第一大省
2006年广东中药业产值达95.54亿元,同比增长18%;中成药产量达11.97万吨,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据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广东中药出口6748.4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0.8%。目前广东中药出口已占同期我国中药出口总值的26%,稳居全国中药出口第一大省地位。
(责任编辑:龙彩霞)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中医全科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主任医师
龙岩市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兖州市兖州镇文化西路5号
三级 专科医院 公立
辽宁鞍山千山风景名胜区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民营
河北省邢台市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夏花三路490号
二级甲等 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立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城北街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山东省滨州市渤海五路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