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界动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药界动态

“医药长子”之痛 除了青霉素华药还能干什么?

举报/反馈
2009-12-15 09:35:00

  作为共和国的“医药长子”,华药50年的风雨历程,深刻地印证:不管哪个产业或企业,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只有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的“王牌”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巍然屹立。否则,只能是日渐衰落,最终被淘汰出局。我们期望通过对华药这一样本的解读,给河北企业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若干年前,记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国家发改委推举优秀企业冲刺世界500强,位列其中的有海尔、联想,医药类企业唯一榜上有名的就是华北制药。若干年后,联想如愿以偿,海尔仅一步之遥,华药却已遥不可及。

  今年6月,近年来日渐沉寂的华北制药再次吸引世人目光:“能源巨头”冀中能源入主华药;10月,投资20亿元决心打造国内头孢领军企业。

  这或许是华药重生的第一步。这家国内最大的抗生素企业,借着重组的力量,正致力于由原料药向制剂药、生物制药的战略转型。

  精彩故事终于开篇。

  青霉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70年青霉素,50年华北制药。”谈起辉煌的历史,华药人是何等自豪!

  旧中国,青霉素贵于黄金,老百姓有了病只能“望药兴叹”。1953年6月,国家投资7588万元,筹建“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华北制药厂。1958年6月3日,随着华药流水线上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我国青霉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宣告结束。

  毫无疑问,青霉素成就了华药昔日的辉煌。50年来,华药在国内医药行业发挥着中坚作用,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抗生素总产量由1958年的93吨增长到2009年的近万吨,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其中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列。

  辉煌的历史值得骄傲,但有时也会成为前进的沉重负担。“曾经,盘尼西林(青霉素)用金条换。现在,一支青霉素三四毛钱,还不如一瓶水、一根冰糕贵!”华药人这样感叹。

  作为中国原料药的龙头,长期以来,华药以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牢牢掌握着市场话语权。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市场风云变幻,竞争加剧。在“洋药”几乎垄断了全部高端市场的同时,国内低端产品的价格战却愈打愈烈。“我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前后,青霉素价格已呈走低之势,但企业还在上产能、铺摊子。”12月3日,华药总经理张千兵回忆说。

  如今,青霉素基本无利可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青霉素等原料药价格一路狂跌至成本线以下,且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各种新药推陈出新,青霉素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如此背景下,华药品种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越发凸显。”省医药行业协会有关人士指出,青霉素和维C作为华药两大当家产品,在全部产品中所占比重达七成左右。原料药比重偏大,不仅附加值低,而且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近十几年来,青霉素先后经历了6次价格大战,华药虽然每次都坚守到最后,赢得了胜利,但也伤痕累累。

  过于倚重青霉素等原料药,已经导致华药盈利能力下降。据透露,近年来,华药青霉素类产品的销售额大幅递减,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产品价格的下跌,令企业经营陷入困境。2005年,华药首次出现年度亏损。当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亏损达1.88亿元。之后的多年,在中国制药行业排行榜上,华药一次次被同行业的小字辈超越。

  专注于青霉素原料药生产——这一点,正在从华药的“基石”变为“软肋”。50年后的今天,这家生产了国内第一支盘尼西林的抗生素龙头企业所拥有的光环,已日渐黯淡。

  除了青霉素,华药还能干什么

  “除了青霉素,华药还能干什么?”这个异常严峻的课题一度摆在华药人面前——当家产品的利润越来越少,怎么办?

  痛定思痛,华药在结构调整的道路上苦苦求索。“九五”期间,华药投资20多亿元进行了13个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试图改变“青霉素独大”的单一产品结构。“十五”期间,面对困境,华药又提出“四个转变”,力争到2005年实现制剂药、原料药平分秋色。这其中3项都涉及到产品结构调整:由原料药为主向原料药与制剂药并重转变;由抗生素类产品为主向抗生素类产品与非抗生素类产品并重转变;由青霉素类产品为主向青霉素类产品与非青霉素类产品并重转变。

  大豆异黄酮、番茄红素、利乃沁、欣靓……随着张千兵的介绍,记者一再感叹:“真想不到华药除了青霉素,还有这么多好产品!”“可是,目前青霉素仍然是华药发展的‘晴雨表’,以青霉素为主的原料药依然占了大头。”张千兵列举的一系列数字,足以说明华药产品结构偏沉的现状:2008年,华药销售收入60多亿元,其中抗生素的销售收入占到67%。而同行业一些大企业这一比重仅为30%左右。同样位居全国制药行业前列的几家药企的销售额相差无几,但由于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比重过大,导致华药的利润屈居其后。

  1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多次调整产品结构,初级产品的比重依然如故?“一方面是国企包袱重、资金严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调整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新产品市场开发不尽如人意。但更重要的是,受惯性思维束缚,感情上对青霉素难以割舍。”张千兵坦言,从根本上说,华药不缺少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人才,缺少的是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放下架子的勇气。

  以青霉素粉针剂为例,华药年产23亿支,拥有全国最大的产能。因为还有钱赚,华药人一直不肯轻言放弃。“青霉素日子好过时,谁肯去投入?去创新?”

  华药拥有500多个制剂品种,即使只做好其中的1/10,其面貌也将大为改观。但事实却是,在结构调整的路上,一旦市场回暖,怀有“青霉素情结”的华药总是会走回头路,重拾青霉素,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毕竟是我们最熟悉、最顺手的产品。”“我们生产低廉的青霉素出口到印度,印度却制成高端药品再打进国内,我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现在,青霉素技术门槛很低,连农民都能干!”华药股份公司规划科技部部长段宝玲的一席话,引人深思。

  解放思想,冲出“围城”

  华北制药=青霉素!

  50年来,这样的思维定势几乎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国外,仅仅从事原料药生产,没有终端产品,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制药企业。”段宝玲说,而且,“华北制药=青霉素”这样的理念,使华药遭遇品牌外延过于狭窄的尴尬。

  如今,说起石药,人们知道果维康、恩必普、欧意;说起以岭,人们知道通心络、连花清瘟胶囊。而说起华药,除了青霉素,几乎很难让人想到其他产品。

  50年锻造的华药品牌渐渐不被众人熟知,特别是随着国内众多新锐药企的崛起,其“医药长子”的地位逐渐丧失。

  “华药遭遇的困境,让人痛心。如果继续将企业命运维系在青霉素单一品种上,只能导致华药再次错失发展良机。”张千兵言语间充满了危机感,企业重组、新医改,都是华药转型的难得契机,“华药再也耽误不起了!”

  “冀中能源重组华药后,当务之急就是要带领华药快速转身!”董事长王社平描绘的“新战略”蓝图,让数十年与青霉素打交道的华药人耳目一新——2011年销售收入100亿元,2013年200亿元,2015年300亿元。

  两年之内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仅仅靠卖青霉素等原料药,无疑是天方夜谭。“华药的明天,决不能再在青霉素这一棵树上吊死,决不能再与竞争对手在初级市场拼杀。”经过阵痛的华药人已然明白,如果把青霉素比作大白菜,今后他们要做的就是精菜、细菜。

  开发新产品是华药能否焕发青春的关键。在“新战略”的引导下,逐步缩减青霉素粉针业务,华药终端制剂建设正在快马加鞭。10月18日,投资20亿元的新型头孢项目开工。同时,总投资110亿元的华药新园区,致力于开拓生物制药、抗癌药、免疫抑制剂等高端领域,力争3到5年,华药全面实现转型升级。

  “未来,华药的招牌产品肯定不再是青霉素,而是一系列主打高端市场的王牌产品。”张千兵对此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麦伟贤)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