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IBD:接受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乳糜泻发病率较低

乳糜泻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疾病之一,在美国的总体发病率在0.7%至1%之间。乳糜泻和炎症性肠病(IBD)相似的特点是慢性免疫介导的胃肠道炎症。两者的发病原因都较为复杂,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了免疫反应的失调。与普通人群相比,IBD患者中HLA-乳糜泻基因型的患病率并不高。此外,环境因素在乳糜泻中得到了更多的公认,其中麸质饮食的摄入是主要的推测因素。有几项研究报告了乳糜泻和IBD之间的关系,但缺乏证据,因此,本项研究试图评估乳糜泻和IBD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不同IBD药物对乳糜泻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查询一个包含了美国26个医疗保健系统多中心数据库(ExplorysInc.)进行了相关数据的采集,对1999年至2020年期间确定的患有乳糜泻和IBD的患者进行了筛选和纳入,最后使用多变量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寻找差异。

在数据库中的72,965,940人中,133,400人患有乳糜泻(0.18%),191,570人(0.26%)患有溃疡性结肠炎(UC),230,670人(0.32%)患有克罗恩病(CD)。IBD患者更有可能被诊断为乳糜泻([OR],13.680),其中乳糜泻与CD的相关性更大。与未接受IBD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治疗的UC和CD患者与乳糜泻相关的风险较低,特别是皮质类固醇(OR,0.407和0.585)、5-氨基水杨酸盐(OR,0.124和0.127)、免疫调节剂(OR,0.385和0.425)和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OR,0.215和0.242)的使用可以明显降低乳糜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维多珠单抗组没有较低的风险关联,但优特克单抗组有较高的风险关联。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乳糜泻和IBD之间的双向关联,而且乳糜泻的发生与CD的关系更强。使用皮质类固醇、5-氨基水杨酸盐、免疫调节剂或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治疗的IBD患者与乳糜泻的相关性较低。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IBD治疗相关改变乳糜泻发病率的潜在机制。

原始出处:

Motasem Alkhayyat. Et al.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n Treatment Have Lower Rates of Celiac Disease Get access Arrow.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22.

2022-03-08 00:00:04浏览13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