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

脑梗死脑血栓及脑出血的区别

2024-06-25 08:47:48

A-A+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不同。

  一、脑梗死

  1、脑梗死(脑梗死、脑梗死、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脑动脉阻塞后脑组织相应部位的损伤,可伴有出血。发病机制是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所涉及的血管而异。脑梗死占所有中风的比例 70%~80%。

  2、原因: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导致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和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症等神经功能障碍。

  3、主要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患者有家族史。多见于家族史。 45~70 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与脑损伤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严重程度、发病前是否有其他疾病、是否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有关。轻度患者可完全无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表现为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者不仅可能有肢体瘫痪,甚至可能有急性昏迷和死亡。如果病变影响大脑皮层,可表现为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癫痫发作,发病率比较高,以癫痫为发作初期的脑血管疾病较为罕见。

  5、治疗:本病应注意高血压的治疗,特别是病史上有腔隙性梗死的患者需要防止发作,同时注意压力不宜过快或过低。

  (1)急性期:以尽快改善脑缺血区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①脱水剂或利尿剂可用于缓解脑水肿梗塞严重的患者。

  ②低分子右旋糖苷可用于改善微循环,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

  ③稀释血液: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替代等量液体。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无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张的目的。

  ④溶栓:链激酶、尿激酶。

  ⑤抗凝:用于防止血栓扩张和新血栓形成(肝素、双香豆素)。

  ⑥血管扩张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的效果不确定,对于严重颅内压升高的患者,有时会加重病情,所以早期不提倡使用。

  (2)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还可配合理疗、体疗和针灸。

  二、脑血栓

  1、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低的情况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内膜上形成血栓形成,称为脑血栓形成。偏瘫是临床上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 50 一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病因:脑血栓形成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是由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一般发病缓慢,从发病到发病到高峰,需要几十个小时到几天。

  这种疾病经常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的休息时。有些患者在睡觉前往往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上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症,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患者白天经常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短暂性脑缺血等前驱症状。

  3、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脑血栓形成常见的原因。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导致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和坏死。

  4、临床表现: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脑血管,但颈动脉、脑前动脉和脑中动脉分支形成的血栓形成更为常见。患者表现为中枢性偏瘫、面瘫和对侧肢体感觉丧失。

  大多数患者头脑清醒,头痛和呕吐很少见,但如果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死,病情严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升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常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运动和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用水窒息等症状。

  5、治疗:脑血栓形成应根据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和生理变化,根据不同时间确定治疗政策和分期治疗。保持气道通畅,控制正常水平的血糖。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纤维减少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管扩张治疗等其他治疗。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三、脑出血

  1、脑出血(脑出血):属于一种“脑中风”,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脑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实质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由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因此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生。

  2、临床表现:临床脑出血发病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症等神经系统损伤。它发病迅速,病情危险,死亡率很高,是中老年人的致命疾病之一。

  3、高血压:脑出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是高血压严重、比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非常严重的症状,甚至影响患者的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导致患者死亡。在考虑所有其他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强调高血压必须得到有效控制,以有效避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在高血压长期作用的基础上,任何能导致短期血压升高的因素都会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4、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可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血肿。

  (1)内科治疗

  患者出血不多,神经功能损伤较轻,或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的原则是:脱水降低颅骨压,减少脑水肿,调节血压;预防再出血;减少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

  (2)外科治疗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目的是消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压力,尽量努力保神经功能,减少或预防脑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手术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穿刺血肿、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等。

  脑血栓与脑栓塞相鉴别

  对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这两种疾病,往往很容易混淆和区分,虽然它们都是缺血中风,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一样的。从发病机制来看,脑血栓形成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栓塞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脑血管阻塞引起的。从临床表现来看,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岁;~40岁的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形成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期脑缺血和糖尿病史;脑栓塞患者主要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维颤动等病史。脑血栓形成前,常有短期脑缺血发作;脑栓塞很少有短期脑缺血发作史。

  3、疾病形式:脑血栓形成发病缓慢,通常处于安静状态,如睡眠;脑栓塞通常发生在活动中,特别是在用力或情绪激动时。

  4、症状表现:脑血栓形成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偏瘫、失语症等症状逐渐加重;脑栓塞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症状。

  脑血栓与脑出血的鉴别

  脑血栓形成(缺血性中风)和脑出血(出血性中风)都是脑血管疾病,两者的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多见于 50 年龄以上的人,以及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瘫痪一侧鼻唇沟浅,争吵下垂,瘫痪一侧半身感觉下降或消失,可能出现言语不清或失语。

  然而,两者在治疗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如果能在发病初期进行初步鉴别,对患者的治疗是非常有益的。

  脑血栓形成通常继发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形成血栓形成,阻塞血流,导致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和坏死;脑出血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由于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脑血管破裂。

  识别要点:脑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安静状态下,醒来时经常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偏瘫症状在几小时到几天内越来越明显,意识往往保持清晰。

  脑出血主要是由于情绪兴奋、精神紧张、排便、举重等,促进血压突然升高,患者突然感到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往往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达到高潮,然后偏瘫和意识模糊或昏迷,昏迷患者呼吸深,打鼾。

  有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仅靠临床表现很难识别,此时需要做椎穿刺检查,必要时也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 X 光断层扫描(CT)检查。

  此外,当脑血栓形成发生时,患者需要使用脑血管扩张剂、血栓溶解剂和抗凝剂。脑出血患者需要安静,应尽量减少移动,建议当地治疗,防止出血加重,可使用止血剂,适当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阅读全文
上一篇:腔隙性脑梗还能康复吗 下一篇:治疗心动过缓的方法

相关阅读 特色医疗 MORE+ MORE+

医生团队 MORE+

来院路线

图文问诊

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