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敏感肌概述
敏感肌,即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的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当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红斑、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据统计,敏感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敏感肌人群的皮肤角质层较薄,表皮的屏障功能容易受损,对温度变化、季节交替、保养品刺激等都极为敏感。例如,在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下,脸部皮肤容易出现泛红、发热等症状,红血丝也较为明显。
![](https://image.39.net/auth/m/20221209/1601183220102205440.jpg)
![](https://image.39.net/auth/m/20230522/1660587462038257664.jpg)
二、敏感肌成因
(一)外界刺激因素
过度清洁是导致敏感肌的常见原因之一。有数据表明,洗脸次数过多或频繁去角质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例如,有的人总感觉皮肤油腻不干净,每天用洗面奶不断清洁,甚至还频繁去角质,这会带走皮肤过多的水分和油分,使皮脂分泌不足,皮肤变得干燥。同时,过度清洁还会增大皮肤压力,让皮肤变得脆弱,更容易出现过敏等症状。
使用劣质化妆品也会引发敏感肌。劣质化妆品中的成分可能会刺激皮肤,损伤皮肤屏障。
过度光电治疗同样会使皮肤屏障受损。冷热刺激、日晒以及情绪压力等也会对皮肤造成影响。例如,在强烈的日晒下,皮肤容易出现红斑、灼热等症状;长期处于情绪压力下,身体内分泌紊乱,皮肤的天然抵抗力减弱,也容易变成敏感肌。
(二)炎症性皮肤疾病
炎症性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痤疮等,伴随有皮肤屏障受损,可能导致敏感肌。以玫瑰痤疮为例,它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面部皮肤血管和毛囊皮脂腺的慢性充血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在使用护肤品或者日晒后经常表现为面中部灼热、发红或者刺痛。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存在易感基因或者神经血管调节受体相关基因突变,在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皮肤的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包括辛辣刺激性食物、紫外线、螨虫、幽门螺杆菌、精神因素等。
三、敏感肌护理方法
(一)加强皮肤护理
1. 避免过度清洁,可用清水清洁面部,少用清洁力强的洗护产品。
敏感肌人群应减少洗脸次数,每天睡前用一次洗面奶,早上用清水洗脸即可。选择温和清洁的洗面奶,禁用祛角质产品。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变得干燥、脆弱。
2. 避免冷热刺激,注意防晒、保湿,不用含刺激性成分的产品。
敏感肌肤容易受到冷热刺激,应避免处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日常做好防晒工作,可选择物理防晒,如打伞、戴帽、戴口罩、穿防晒服等。同时,要注重保湿,选择温和的保湿产品,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例如,含有酒精、香料等成分的产品可能会刺激敏感肌肤,加重症状。
3. 化妆以保湿补水为主,不用美白类产品,选用安全性好的医学化妆品。
敏感肌在化妆时应选择以保湿补水为主要功效的产品,避免使用美白类产品。美白产品中常含有熊果苷、果酸等成分,会刺激敏感肌肤,引起灼热、潮红等不适。可以选用经过临床试验、安全性较好的医学化妆品,如薇诺娜的舒敏保湿特护霜、理肤泉的护肤品等。
(二)饮食调理
敏感肌人群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症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苹果等,有助于补充营养,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同时,要少吃易过敏食物,如海鲜、蚕蛹等,避免饮酒喝咖啡。饮食尽量清淡,多饮水,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光敏性食物,如灰菜、芹菜、菠菜、小白菜等。
(三)药物治疗
当敏感肌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服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以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但要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因为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具体情况需要先请医生面诊后再决定处理方式。
四、敏感肌日常注意事项
(一)适度清洁
敏感肌人群应选择低刺激、不含香料和色素的洗面奶,例如一些天然成分的洗面奶。洗脸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搓揉,以免损伤皮肤屏障。每天洁面次数不宜过多,过度清洁会使皮肤失去过多油脂,导致皮肤干燥、敏感加重。据研究显示,过度清洁的敏感肌人群皮肤水分流失速度比正常清洁的人群快 30%。
(二)温和护肤
选择低刺激、保湿、营养丰富的护肤品对于敏感肌至关重要。可以使用含有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来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在使用新的护肤品前,一定要进行皮肤测试,可在耳垂或手臂内侧涂抹少量产品,观察 24 小时,若没有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再用于面部。
(三)重视防晒
敏感肌在选择防晒产品时,应挑选 SPF 值适中、不含香料和色素的防晒霜或喷雾。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外出,要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如戴宽边帽子、太阳镜和遮阳伞。有数据表明,不做好防晒的敏感肌人群,皮肤问题发作的频率比做好防晒的人群高 40%。
(四)调整饮食
敏感肌人群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品、酒精、咖啡等。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等,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科学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皮肤状态。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