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兵法36计的第9计是“隔岸观火”,就是袖手旁观彼岸之火。对于敌方的灾难、混乱局面泰然处之,静观其变,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采取相应行动,从中获利。中医治病,有时也会用到“隔岸观火”,例如有些疾病不用药即可自愈。“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最好不用。
临床中时常见到咳嗽、呕吐、泻痢等症状,此时不能盲目见咳止咳、见呕止呕、见痢止痢。有时这些症状是机体正气奋起抗邪、驱邪外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若不明白这个道理,频频用药,机体抗邪能力受到抑制,则闭门留寇,病情反而恶化。这时我们只需静观其变,“隔岸观火”,待正气驱邪外出后,诸病自愈。举个例子,平时我们如果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往往会引起呕吐、腹泻,待呕出腐物及便泄之后,感到舒畅许多,原因就在于此。《伤寒论》中有这样的病例,某患者为太阳伤寒表实证,体内阳气受郁,郁而化热,热伤血络,结果流出鼻血。但流鼻血使得外邪可泄,病就好了。所以,看到流鼻血不必慌张,只要之后脉象平和、没有不适症状,可不用止血。《金匮要略》记载,有的患者因为体内有痈脓而发生呕吐,这时无需止吐,“脓尽自愈”。这是因为呕吐是排脓的途径之一,故不可治呕,只需“隔岸观火”,甚至可以“煽风点火”,即使用一些消痈排脓的方药,增加将病邪驱除的力量。等到脓腐没了,呕吐自然也就停止了。
当然,“隔岸观火”也并非单纯地“坐观”。实施这一计策的目的,不在于“观火”,而在于等待谋利的最佳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出击,以取得最后胜利。治疗疾病时,有时也须如此。例如外科痈疡的患者,初期热毒炽盛,脓未酿成,可仅用箍毒消肿法,限制毒邪扩散。中期疮疡酿脓成熟后,再切开排脓,变“保守治疗”为“根除疗法”。如果早期脓尚未成熟时,过于心急而行排脓术,势必造成毒邪扩散,则引火烧身,彼岸之火蔓延,疾病恶化难愈。
需要注意的是,“隔岸观火”是有前提条件的,即须以正气盛为前提。正气盛,才能驱邪外出。所以,不能将“隔岸观火”简单理解为对疾病不采取任何措施。扶助正气,使正气旺盛,也是该计运用的一部分。只有机体自身抗邪能力增强了,才能“隔岸观火”,等疾病逐渐痊愈。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固生堂东湖分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工人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沈阳市国医中医院甲状腺科 甲状腺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医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