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足跟痛可用醋泡夏枯草熏洗

  河北李女士提供:我患有足跟痛多年,最近朋友告诉我一个偏方: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冼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想请专家点评一下是否有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苏云明点评:足跟痛多由肾虚、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或足跟部骨质退变、增生引起。患者早期可外用药物熏洗,夏枯草、食醋有助于散结消肿、活血化瘀,对缓解足跟痛确实有一定疗效。

  此外,还可选用一些缓解足跟痛的外用药,比如独活、秦艽、透骨草、苏木、红花、灵芝、乌梅、艾叶、防风等;也可考虑内服中药,比如独活、桑寄生、防风、川芎、党参、桂枝、木瓜、甘草、威灵仙、川断、牛膝、伸筋草等;还可将一些中药研碎装于小袋内垫于足底,有利于中药缓慢吸收,可选用麻黄、附子、透骨草、红花、干姜、桂技、防风、木瓜、羌活、荆芥、独活等。

  患者可尝试在鞋子后跟部垫一个高度约2~3厘米的软垫,减少足跟部受压。对于平足症引起的足跟痛,患者可在足底中央垫高2~3厘米的软垫,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类风湿性跟骨炎患者,在鞋内垫软垫的同时,应积极治疗类风湿。

2014-07-23 05:59:15浏览2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科普

苏琦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左脚足跟痛什么原因
左脚足跟痛可能是骨刺、外伤、足底筋膜炎、脂肪垫炎、痛风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处理措施。 1、骨刺 骨刺是一种正常骨骼边缘形成的骨性增生物,一般是由于关节退变、劳损、遗传等原因引起的,如果左脚存在骨刺,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红外线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2、外伤 如果左脚受到外力撞击,可能会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从而引起局部疼痛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热敷的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另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 3、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多由于长时间行走或跑步等原因造成,由于炎症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美洛昔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脂肪垫炎 脂肪垫炎主要是由于劳损、受凉等原因引起的脂肪垫无菌性炎症。通常会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红外线治疗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 5、痛风 痛风是体内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一种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脚足跟痛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吲哚美辛片、依托考昔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可以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柚子、黄瓜、西红柿等,避免吃油脂含量偏高的食物,比如炸鸡、肥肉等。另外,还要注意平时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地熬夜。
王伟卓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右脚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右脚足跟痛的治疗方法包括日常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这些方法根据疼痛的程度、病因有所侧重,相互配合使用,可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足部功能的目的。1、日常护理:日常护理是缓解足跟痛的基础措施。建议挑选鞋底柔软、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同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定时休息,给足跟充分的放松时间。若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可在脚下垫上柔软的鞋垫,分散足跟受力。休息时,可将脚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其中,热敷是常见的方法,用温水浸湿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足跟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按摩也有帮助,从足跟底部向足尖方向按摩,力度适中,每次10-15分钟,能放松肌肉,减轻疼痛。此外,冲击波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疗法,通过高能冲击波刺激组织修复,可减轻炎症,每周进行1-2次,需由专业医生操作。3、药物治疗:患者还可根据疼痛程度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能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需遵医嘱服用。对于足底筋膜炎等引起的足跟痛,可在痛点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局部麻醉药物的混合液,如曲安奈德和利多卡因,其能起到抗炎、止痛作用,但注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局部组织萎缩等不良反应。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涂抹在足跟疼痛部位,轻轻按摩至吸收,也能缓解疼痛。若足跟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进行,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止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轻足跟负担。
郑帅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足跟痛吃维生素B几
足跟痛除了可以吃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维生素B12片,还可以吃维生素C片、维生素D2片等药物辅助缓解不适症状,但是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1、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片属于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的不适现象。如果足跟痛是由于神经炎等疾病造成的,此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2、维生素B6片维生素B6片属于一种维生素类的药物,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也具有止痛的功效。如果足跟痛是由于外伤等疾病造成的,患者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的效果。3、维生素B12片维生素B12片属于一种维生素类的药物,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也具有止痛的功效。如果足跟痛是由于神经炎等疾病造成的,此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的目的。4、维生素C片维生素C片属于一种抗氧化剂,具有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的功效,也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生成的作用。如果足跟痛是由于神经炎等疾病造成的,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效果。5、维生素D2片维生素D2片属于一种维生素类的药物,具有促进钙元素吸收的功效,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如果患者足跟痛是由于缺钙造成的,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2片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护理,尽量多休息,避免做比较剧烈的运动,也要避免穿不合脚的鞋子。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足跟痛可采取热敷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穴位贴敷、口服中成药等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骨科就医。 1.热敷疗法 使用热水袋、电暖器或其他加温设备对受影响区域进行局部加温,温度控制在40-50℃之间。通过提高皮肤温度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适用于因寒湿侵袭引起的足跟痛。 2.针灸疗法 选择特定穴位进行刺络放血,一般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法,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此方法能够调节气血平衡,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足跟痛的效果。需注意的是,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3.推拿疗法 患者仰卧位,医生用手掌根部沿经络循行方向做轻柔按摩;也可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约3分钟。推拿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放松紧张的软组织结构,缓解足跟处的不适感。 4.穴位贴敷 将适量调配好的中药粉末或提取物均匀地涂于预先制作好的药饼上,然后将其固定于相应穴位上。利用药物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发挥其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足跟痛可选用防己黄芪汤作为外敷方剂。 5.口服中成药 若为肝肾阴虚所致足跟痛,则可服用滋补肝肾类中成药进行调理,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此类药物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有助于减轻足跟部位的酸胀感及疼痛症状。六味地黄丸,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一日2次。左归丸,口服,一次9克(约90粒),一日2次。 在接受中医治疗足跟痛的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免加重足跟负担。同时注意保暖,防止寒冷刺激导致症状加剧。
王伟卓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足跟痛用什么中成药
足跟痛可选用多种中成药进行调理,主要包括活血化瘀类、补肾壮骨类、祛风除湿类。这些中成药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症状,促进恢复。1、活血化瘀类:像云南白药胶囊,含有多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成分,能有效缓解足跟疼痛、肿胀等症状。口服后,可加快瘀血的吸收,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伤科跌打片也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对于因跌打损伤等原因引发的足跟痛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修复。2、补肾壮骨类:中医认为,肾主骨,足跟痛可能与肾虚有关。仙灵骨葆胶囊由淫羊藿、续断、补骨脂等中药组成,具有滋补肝肾、接骨续筋、强身健骨的功效。长期服用可改善骨质疏松等引起的足跟痛,提高骨骼的强度和韧性。骨疏康颗粒也能补肾益气、活血壮骨,对于中老年人因肾虚兼气血不足所致的足跟痛有一定的调理作用。3、祛风除湿类:若足跟痛是由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祛风除湿类中成药能起到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独活寄生丸以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多味中药配伍而成,可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对于风寒湿邪闭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所致的足跟痛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减轻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在使用中成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服用。若用药一段时间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适当进行足部按摩、热敷等,辅助缓解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